星期三, 4月 26, 2006

現實是殘酷?

究竟現實是否殘酷?

有一天,筆者正在辦公室的案頭裡埋首苦幹的時候,電話忽然響起來。接聽之下,才發現又是那些推銷電話。那個人的開場白大概是這樣:「你好,我叫某某,是代表某某保險公司打來的。相信很多人都以為保險是... 」

對於這些耳熟能詳的對白,筆者當然是駕輕就熟的回應道:「對不起,我沒有空!」然後就是把聽筒往電話機一掛。筆者忽然突發奇想地沉思了一下:這樣對她,是否很殘酷呢?

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到,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。可見,現實就是現實,沒有殘酷與否。道德經第五章有云: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易經亦云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;天不行健,君子尤要自強不息。能在逆境自強的人,便不會成為芻狗,不會覺得現實殘酷。

所以,一個見慣風浪,歷盡起跌的數壇老手,便會明白數字是個遊戲;現實,也都只是個遊戲。問題只是,我們學懂了這遊戲的規則嗎?

星期一, 4月 24, 2006

休息與工作

前文提到,人生是要平衡工作與休息。

筆者有個朋友,他有理想,有學歷,有時間,卻沒有金錢,沒有事業,沒有營商經驗。他很想創業,但卻欠第一桶金。筆者替他慨歎之餘,也覺得他可以這樣:

  • 先改變休息與工作的比例
  • 在其他有規模的機構小試牛刀 - 測試自己的市場價值、儲第一桶金
  • 再進行小規模的營運 - 測試市場反應
  • 有了第一桶金 + 參考他人營商經驗 + 明暸市場反應 = 創業基礎

記得筆者的小學數學老師曾在筆者的紀念冊內這樣寫:

3 分學識 + 3 分努力 + 3 分經驗 + 1 分運氣 = 10 分成功

筆者希望朋友能明白,建功立業,並非朝夕。如果能把《一個數學的故事》往後的光陰,變成《一個數學家的創業故事》,不光把理想拿來作文,時間就會變成金錢和事業。

所謂何事?

人生在世,究竟所為何事?

所謂「何事」,這個問題很大,不容易答。

大的「何事」,筆者不懂得答。小的「何事」,筆者倒可以分享一下。

筆者以為,人生的所為「何事」,最基本,就是解決「吃」和「睡」的問題,即是「衣食住行」中最重要的兩項,皆因除了「衣」與「行」,「食」、「住」就是每天都必須的。

一個人的問題,是較簡單問題。然而,一個人以上的「吃」、「睡」問題,就是不簡單的問題。所謂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,「食」、「住」就成了一個家庭的基本事務,指定動作。

古語有云:男人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筆者以為,「立」,就是建功立業,成家立室,揚名立萬。要成家立室,得先要建功立業。要建功立業,當然是要努力工作,積穀防飢,儲錢投資。

筆者記得以前讀大學時,曾跟校友瞎聊。談到最理想的工時,就是每週工作四天,休息三天,這個當然不存在的夢想。但夢想之外,每週五天工作,就是實際的基本標準。

可見,人生的所謂「何事」,就是平衡工作和休息。

後記:如果工作和休息的比例失衡,就是問題。休息 >> 工作,也是問題。

星期三, 4月 12, 2006

一個佛學故事

一個德高望重的禪師帶著一個年青的僧人外出雲遊,有一天,他們經過一條小溪,那條小溪的溪水清亮、甘爽,老禪師禁不住贊嘆說:「多麼醇美的一溪溪水啊!」

年輕僧人也禁不住隨聲附和說:「這真是塵世上難得的一條淨溪了。」老禪師笑笑,什麼也沒有說。

但不久,便下起了暴雨,那場暴雨下得風狂雨驟,滂沱大雨停下後,老禪師把缽遞給年輕僧人說:「現在,我實在口渴得很,請你帶著缽去剛才經過的那條小溪盛回一缽清水來 。」

年青僧人高興地接過缽馬上走了。

過了一會兒,僧人失望地回來了,老禪師問:「水呢?用缽盛回清水了嗎?年青人沮喪地說:「我找到了那條小溪,可那條小溪現在渾濁不堪,有小鳥飄落的羽毛,有枯草,還有許多被暴雨沖下來的枯木屑,根本就喝不成,所此我就空缽趕回來了。」

老禪師說:「那我們就等一等吧。」

禪師和年輕僧人在樹林等了半上午,禪師吩咐年輕僧人說:「現在,可以再去找那條小溪端回一缽清水回來。」年輕僧人說:「那條小溪太臟太渾濁了,怎麼會有清水呢?」

禪師微微一笑說:「你現在盡可放心地去肯定能盛回一缽清水的。」年輕僧人半信半疑地走了,他穿過茂密的樹林,走過濕漉漉的草葉上挂滿晶亮晶亮雨珠的草地,到了那條溪邊一看,他十分惊訝,原來這條小溪又清亮極了,那水像晶瑩的玉液,溪底的沙子石粒粒清澈可辨,游在溪水裡的小魚小蝦,像游在透明的空氣裡。僧人彎腰俯在溪邊,就像是對著一個光亮的鏡子,一根根眉毛都清晰可見...

年輕僧人高興地盛了一缽清水,然後小心翼翼地端著回去找禪師,見到禪師,年輕僧人說:「真是奇怪,這少半天的功夫,那溪水又變得十分澄澈了。」老禪師接過僧人的清水,把它潑在地上說:「我並非什麼口渴,如此三番五次讓你去看那條小溪,我只是要讓你明白一個道理。」

年輕僧人低頭想了想興奮地說:「我知道這個道理了,那就是,在生命的河流中,沒有甚麼東西是永恆的,只是需要我們的耐心。 」

老禪師聽了,贊許地輕輕點了點頭。

生命的河流是沒有什麼是水恆的,歡樂與憂愁,貧窮和富足,困難和得意,笑容與淚水 ... 只要當我們面對的時候,能有一顆平和而寧靜的耐心。

有一顆耐心,事情與世界就一定會有讓人滿意的轉機。

【本文轉載自觀音之友 2006 年第 3 期《忍耐的心》(李雪峰)】

筆者後記:一顆耐心毫不簡單,但它畢竟只是顆簡單的心呀!

星期二, 4月 11, 2006

痛與苦

人生有痛苦,但痛一定是苦嗎?

筆者以為,痛,可以分為身體的痛和心靈的痛。

在加拿大,有一些專門探究痛苦的痛苦專家(Pain specialist)。他們是一些麻醉痛症專科醫生,主要以口服療法和觸發定點注射(trigger point injection),及中樞神經皮層注射(Epidural injection)方法,來處理有機病因(Organic cause)以外的痛苦(即肉體沒有特殊問題,但卻有痛症出現)。可見,無論身體的痛,或是心因性的病痛,都是痛!

身體的痛,除了生病的痛之外,也可以是按摩推拿時的酸痛,或是生產孩子時的陣痛。可見,後兩者的痛,不是痛苦(痛苦在感覺存在的當下),而是痛快(快樂在感覺消失的當下,或消失之後的結果)。至於心靈的痛,可以是由與身體沒有關連的東西所產生(例如:我們丟失了 $1,000 元)。 可見,肉體的痛跟心靈的痛,不一定是有直接關係。而且,痛也不一定是苦的。

最近有緣看到一篇名為《人總以為自己懂得別人的痛》的文章,很同意它的結論:不論是身上的痛還是心裡的痛,沒痛過,又如何懂呢?

那麼,什麼痛是可以忍受的?筆者偶然在網絡上看到這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,很認同那個作者的結論:「承受」跟「忍受」是兩回事,所有不能承受的痛,都可會是可以忍受的。有些痛,其實可以承受,只是我們拒絕面對,於是它便被納入「不能忍受」的版圖上;而一些痛,明明難以承受,卻因為我們的信念與堅持,於是能在「可以忍受」的版圖上刻上滴血的記號。

當「不可忍受」的版圖被倒置為「可以忍受」,苦的感覺也會倒置了麼?

星期日, 4月 09, 2006

Guest List 的啟示

中文字的運用,除了《韋言人語》談及類同、同類等字辭掉配的趣味之外,還有諧音字的妙用。

靈機一動之下,才發現英文亦如是!

近日工作關係,同事需要準備一份 Guest List,問及我知不知那份清單裡,會包括什麼大人物。事實上,我真的沒有資料和頭緒。我跟她開玩笑的說那份是 Guess List。

有時工作上遇到難題,真的需要轉轉腦筋。如果我們去 guess 份 list,至少會得出一份 Guest List 的草稿,只要不把它搞錯為 Gas Lease 就行。 當然最好是 guess least 就能 get (the) needs 就最完美。但人生最困難的課題,莫過於現實與理想間的矛盾。

哪怎樣處理矛盾呢?台灣的《彭明輝教授》和《聖嚴法師》分別在《當下頓悟》和《網來道場》,引述了古人所說「知足常樂」這句成語,至今是如何有用地去化解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。 筆者在《女人甲與男人乙》一文,也引述了《聖嚴法師》的金句:我們想要的很多,需要的真的不多 (“Guess”least, get the needs. )。

星期六, 4月 08, 2006

是與非

朋友在他的《絕對與相對》提到「是其是」,很有見地。 依次推論,這個論調,可以有以下的組合:

  1. 是其是
  2. 是其非
  3. 非其是
  4. 非其非

筆者以為,

  • 「是其是」乃贊成正確的事,是好人;
  • 「是其非」乃贊成不正確的事,好人有限;
  • 「非其是」乃反對正確的事,是為反對而反對的人,是政客所為;
  • 「非其非」乃反對不正確的事,是良師益友。

人生在世,有「是其是」的人,但鮮有「非其非」的人;能「是其是」且「非其非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那麼,甚麼是正確的事情呢?筆者沒有絕對的答案,但倒有一些個人的見解,可以與眾分享。

正,是正當、適當、恰當;確,是真實、無誤。筆者篤信佛教,當然是以宗教戒律為人生正確的目標。其實,無論什麼宗教,只要是導人向善的,都可為人提供向善的正確方向。佛教以五戒十善 [1] 為人生的目標;天主教以十誡為人生標準;而中國傳統的儒教,則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,為人生的楷模。可見,宗教戒律,能說明「是」(恰當的事情)與「非」(不恰當的事情)。

後記:《韋言人語》在《絕對與相對》提到的白馬非馬論,只是那個公孫龍企圖策馬出城的詭辯和奸計。無論他如何漂亮地辯說多千萬遍,也改變不了白馬的基因排序,是屬於馬類基因圖譜的鐵一般事實。

註 1:請參看拙作黑白之間 註 1

星期一, 4月 03, 2006

絕對與相對

究竟什麼是『對』呢?

看過《韋言仁語》的社會“科學”科學與宗教 的撰文,筆者很同意他的說法:「語文是非常奇怪的東西,同一句說話,可以有極端不同的意思。」可見世事是沒有絕對的。

筆者認為,科學也好,宗教也好,沒有誰是不能容納誰的,所以沒有絕對的東西。筆者相信這個說法,必定會引起很多一神論者群起而攻之。但事實上細想之下,我們在邏輯上不難發現,世上如果有絕對的東西,就該有絕錯的東西。所以筆者認為,『對』,都是相對地絕對。然而,對的另一面不一定是錯,可以是『反對』。我的朋友說我撰文反對,也都只是誤解筆者說他錯吧了。

朋友認為,「白馬是馬」,「西施狗是狗」,「量子力學是物理」,其中的「是」都意味著「部分」,筆者認為這個說法有點問題。 如此推論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;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是人否?可見「是」的意義,可以是「包容」。筆者認為,「部分」跟「類」,是不一樣的。「白馬是馬類」,「西施狗是狗類」;而「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部份,是科學類」。

由此可見,部分,是構件;類,是把各種“獨立”的構件成品歸納分「類」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;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是人的部份。黑人、白人、黃種人、紅種人、啡種人,是人類。

那可能有人會問,「構件」跟「類」,有啥分別?

相對地絕對,絕對地相對。

星期六, 4月 01, 2006

信仰與科學

筆者很同意《韋言人語》所說:「宗教之所以稱為信仰,是以『信心』為主,不應該要證明!」

有關信仰的問題,筆者記得曾經有緣聽過《見道法師》的開示 [1]。有興趣的朋友,可參考附註筆者筆錄了 4,700 多字的佛學講座內容,便會對信仰、信心、科學、宗教、生活等問題理解得更清楚明白。

筆者認為,人生除了信仰宗教與否,還有現實的生活。所以,信心的問題不該單是宗教問題,她還屬於生活問題。宗教的存在,實是為了彌補物質生活以外所能提供的心靈食糧;是為了填補法律以外的漏洞,樹立道德的標準。而信心是心靈的一份子,是生命的元素。

就如《見道法師》說:
  • 「信心的作用是來清除不信之心、疑惑和猶豫之心。 」
  • 「只要我們的心靈一日有錯誤,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都會有缺點。」
  • 「每個人都需要信心,有信心就會作出一些正面的改變。」
  • 「當我們相信,我們才會發現一些優良的品質,而不是當我們發現,才會相信。」
  • 「有信心才會看到完美的東西。」

所以,《韋言人語》把科學包含於宗教之內的說法是對的!但「科學是回教」、「科學是佛教」的說法,語法上有點問題。回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佛教、道教、儒教、印度教等,是宗教。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數學等,是科學。科學、哲學、文學等,是學科。既然宗教是大集,就該是大集對大集 - 科學是宗教(的一部分)。至於,「回教是科學」,「佛教是科學」,語法上也不全錯,皆因宗教是大集。所以,宗教是科學(、是文學、也是哲學)。無論怎樣說,人們都會聽得明白,絕不會搞錯的。



註 1

信仰的問題 - 現代人的生活跟信仰有什麼關聯? 從討論這個問題,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信念是個人精神生活中一不可缺少的元素。



來聽今晚這個講坐,不一定要是信仰者,但至少會是我們對信仰開始有些少問題,有些少想理解。首先,什麼是信仰呢?一般來說,我們是用信心這個字,信仰都是信心的一種。信仰是一個心靈的方向,宗教的方向。我們可以先談一下什麼是信心。信心,我只能用佛陀的解釋來向你們解釋,可能對其他人來說,信心不知是什麼呢,但佛陀卻有很清楚的解釋。信心是心靈的一份子,生命的元素,是一個自然的善心,它的作用是來清除不信之心、疑惑和猶豫之心。

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大的。信這個字,對我們來說,是幾有衝勁,不是一個隨口講的字,是一個依靠和依止的感覺。當我們信的時候,是怎樣的?有一個打開心靈的感覺、感受,去接受一些東西。好像要跳過去,接受一些東西。這個信字是要我們有一個幾大的改變(a leap of faith),用信心來跳過,跳過什麼,下面再談談。

當人有信心的時候,是什麼感覺?是一個舒服的感覺,很安詳、安樂,受保護、一個平靜的感覺。我們可以看一下另一個極端的例子,例如我們面臨生命的結束,是很容易會很慌張的。為何很多人在醫院死亡的時候,神父或法師要走過去幫面臨死亡的人呢?因為人(我們)面臨死亡的時候,整個依靠的世界、人物、身體等東西,全部開始使我們失望,因為這些東西開始消失。我們所依靠的東西,好像慢慢蒸發到空氣裡。我們站在死者的角度來看,我們的世界在開始消失。那時,我們還有什麼東西可以信、可以依靠呢?要安詳地渡過死亡,我們要的是信心!因為信心能超越這平凡的世界,這是一個很特殊,而在宗教上培養的信仰。

首先,普偏來說,信心在我們一般的社會裡面,有些什麼角式,重不重要呢?可能一天過了,我們也沒有想過信心這個東西,沒有花時間培養這個信心的力量。在我們生活裡,信心對我們有很大影響。首先我們看一下沒信心的情況。我在青島和一個七歲大的小女孩談話,她很聰明,懂得英文,對話差不多像講政治 [眾笑]。她說:“有兩種人我不信。我不信醫生,現在的醫生信不過,為了賺錢,他們會給你不需要吃的藥。還有,我不信警察,不知道他們是害你或是幫你。” 但她媽媽說沒有教她這樣想(雖然父母常說不要隨便信人)。我們可以想一下這女孩長大後所進入的,會是一個什麼世界呢?是不是一個安樂、平靜、安穩的世界?幸好,她說:我信任老師。

很多人連自己的丈夫、太太都開始信不過。可能媽媽會跟你說:“龍鳳手鐲是你的,要放在自己的保管箱,保住自己,不可和人分享,你沒有錢時,是依靠這些東西” [眾笑]。越來越少人有 joint account,因為有什麼事時,也還自己那份 [眾笑]。荷里活的人結婚,會買很重很重的保險,保險裡寫著,你有什麼什麼的行為,我就可以給賠得到多少錢 [眾笑]。不同層次,不同嚴重性的行為,我便可得多少。這樣的關係,是一個怎樣的關係?我們身邊的人,一生的伴侶,應該是一個我們可以信任的人,可以寄托,有信心,一個值得信賴,依靠我們的人。如果不是這樣,我們為什麼走在一起呢?

我們現在其實想信什麼?譬如講番夫妻關係上的相信,是一個永遠愛我一生不變的人 [眾笑],我苦難時他很樂意幫助,"tum" 我開心。沒錢時他會捨得,困難時可共同度過,有樂要大家一齊分享,有無D咁樣?人呢 [眾笑]?我們想找尋這件真實的東西,想看見有這件東西,看見一件好似是可靠的東西,我們便可放我們的信心在上邊。我們可以想像一下,拍拖、談戀愛,跟著求婚、訂婚、結婚的那段時間,我們不斷不斷地培育我們對對方的信心,跟著覺得如果這個是一個值得我們投資的人,便作出我們的生命賭博,把信心放上去。每個人結婚都是希望長久的,但慢慢地我們可能發現有些不預料的事情開始發生出來,信心好像開始有些動搖,會問自己是否錯誤地信任這個人呢?跟著信心開始減低,越看越開始信不過,要開始保護自己,把心窗關上,本來很樂意打開,當沒信心時,現在開始有段距離。

其實,我們能否找到一些可以完全信賴的人或事物呢?我們覺得,如果要我們信一樣東西,它一定要擁有一些真實的特殊品質,我才可以放我的信心在上,信賴它,不然,就好像買了冒牌貨。一般的科學家也這樣來會作一些結論,不會憑空立論,從實質的證據上,得到一些可靠的結論。心靈修行者,發展信心的時候,我們會慢慢發覺,其實,我們是在找我們提出的想法。當我們相信,我們才會發現一些優良的品質,而不是當我們發現,才會相信。

回說那七歲小女孩,如果她保持不信之心,她面對未來的社會,有沒有信心,有沒有安全感?我們可看現在香港人的心態,我們對現在的社會信心不夠,減少信心,那後果會是怎樣?社會會變得越來越好,還是越來越差、越來越多缺點、問題?從效果來看,這是很實際。信心,是有它的作用。缺乏信心的效果是怎樣?有信心的效果是怎樣?

我們先看缺乏信心的效果,在社會上生存的感受,沒安全感,沒有可以依靠、受扶持的感覺,要自己去一個人面對充滿缺點、問題的生活環境。如果所有人都是這樣想,那怎辦呢?一早起來都一片灰的。所以,每個人都需要信心,不是迷信,信佛或念佛那些人才需要。每一個人都需要了解什麼是信心,怎樣培養,怎樣運用。我們怎樣由缺乏信心或不信之心,帶到信任的心態呢?

佛陀怎樣教我們呢?基本來說,佛陀教我們怎樣去作出一些改變,佛法的本質就是作出一些改變。萬物,萬法無常,那是一定的,自然會改變。但佛法特別教我們怎樣作出一些正面的改變。改變而使我們得到正面、有益的經歷、經驗,帶來快樂、幸福的經驗,而不是痛苦的經驗。

要作出一些改變,我們需要有一個很純凈的、不污染的、平靜的一個心靈。從這個基楚,我們可以看到,心中培育,而可以作出一些很大的改變。從自我為重,我愛的態度,改為以他人為重,珍愛他人的態度。從我慢、驕傲的態度改為謙虛的態度。從很想得都利益、自私的態度,改為願意接受挫敗,奉獻勝利的態度。從我執,改為無執。雖然我們作出這些很大的改變並不容易,在心靈上是作一個很大幅度的改變。要有這樣的改變,我們需要有一個很平靜,清靜,不污染的心境。然後我們可以很自然地作出一些改變。這個很平靜,清靜,不污染的心境就是信心。有信心,就會作出一些正面的改變。信心的作用,是一個善良的啟發,本質是善良,使我們有一個很大的意願,很大的希望。我們有希望的時候,是會作出一些改變。新年的時候,我們都會從新做人,新的一頁,會有很多大計,很多改變。那個時候就啟發信心。當時,我們作一些大計,通常對自己要作出的改變要有信心,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。這個心是一個開朗的心,是一個很有創作力的心,會作出一些改變的心。但是,要有這樣的心,我們需要相信,原來相信自己已可以做得到,我們相不相信自己呢?

很多時,又講番夫妻關係、婚姻,相信自己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可以一生一世跟隨,可以依靠的人、一起生活、信任的人。可能某一情況下,這個人的作為,驅使我們的信心減低,或者完全消失。當時我們回頭想想,嘩!其實,我們以前作出了這個選擇,可能是一個錯誤的選擇。我們開始對自己的決擇有猶豫,信不過自己,跟著下一次便很小心奕奕,去作下一個選擇;投資股市亦然。然後問,我信誰好呢?信自己的第六感?又好像不太可靠。我們對自己的信念開始慢慢地減低。很多人想找到心靈的道路(spiritual path),如基督教、天主教、道教、回教、佛教。我們可能對某個方向有一些感覺,但有點猶豫,於是 hold back… 去不盡,不能跳過,不能跨越這個峽峪,其實是信不過自己,覺得如果我信了這個方向,可能會變得 vulnerable… 很易受人欺騙。所以,我們始終有些保留,我們對任何東西不可以有完全信賴。

有一次我的師父,定海法師,在英國和鋪地氈的工人講解佛堂各處不同的擺設。在寶座上有上師的相片,工人便問:“那個是誰?那個是誰?我可不可以見這個人?我很想見到他。” 我的師父問:“你為何很想要見這個人?” 工人便說:“每一次你講及他時,你的眼裡有明亮的光發出來,閃閃的。我未曾見過有一個男人可以使另一個男人 [眾人大笑] 有這個感覺…”

定海法師便說:“在我們的生命裡面,有一些人是可以使我們信賴。例如:我們的家人、親人。這些人我們也許信賴很多,也只是99%。我們始終會有少許保留。” 定海法師望著他師父的相片便說:“他,我信 100%。” 跟著那個工人便目定口呆 [法師模仿了這個表情,眾笑]。

所以,信任這個東西,我們是可以感覺到的。定海法師把所有雞旦放在一個籃子上,我們或許會覺得很危險。但是… 為何很危險呢?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信心,所以才會這樣呢?有信心的人,我們可以說是完全受保護。當我們有信心,就算到死亡時,我們會驚慌嗎?如果我們有完全穩固的信心,那時,我們所擁有的,將比今生所擁有的更寶貴。佛陀說:“就算我們積聚了很多平凡的財富,到了死亡時,我們也帶不走。信心則可以帶走,是真正的寶藏、財富,能帶來以後無盡的善業、財富、功德。” 但阻止我們有信心,就是這個不信之心,是一個不打開的關閉之心。有人或許說: “?!那裡有來世今生??都看不見。” 又回到那個問題,是不是一定要看見才會相信呢?科學家也信看不見的東西。譬如科學家將所有物質分解,最細的東西是原子(atom)。他們相信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,一般人也這樣相信,但這個世界有沒有人見過原子?愛因斯坦雖然有原子理論,但他也沒有見過原子,也只是一個相信。

如果我們有一個不信之心,我們沒辦法有新的可能性出現。好像現在這個社會情況,經濟環境,很糟糕。沒有信心,我們沒有辦法改變。如果我們沒有信心,而執著一些不信之心,不給自己機會相信,我們將沒法開始修行(修改行為)的道路,只能作一些學術理解、討論、講佛偈,不懂練習,無法脫離執著。

信心,相反來說,可看到什麼?是完美。問題來喇,有什麼東西是完美呢?有沒有什麼東西是沒過失呢?另一問題:有沒有一些東西有真正的過失呢?一方面,我們會說沒有完美的東西。如果真是有佛,為何我們沒見過?佛陀是完滿正覺者(a man free from all faults)。要看到這樣純凈的東西,我們可以懷著一個猶豫的心或者去尋找錯誤心靈,看到佛陀嗎?就算佛陀呈現在我們眼前,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完美的人嗎?只要時間一久,我們便會找到一些錯誤。這些錯誤是從那裡來的呢?佛陀說:All faults are from a faulty mind. 但我們相信嗎?只要我們的心靈一日有錯誤,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都會有缺點。

我們再錯的,是認同這些缺點缺是真實存在,是這個人真實擁有,不關別人的事。因為這樣,我們便對一些人事物不可信任。很多人剛走在一起時,通常看不到任何錯誤,覺得都幾完美。就算知道他有些錯誤,都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思維它們,但思維他完美的東西。但當一起生活一段時間,我們會開始發掘出一些錯誤、過失。好像以前是看不見的,是現在才顯現出來的過失。最慘就是好像越來越多且很實質、實在,缺點和他脫離不了。接著,我們便對這人的觀念便越來越差了,不完美、關係越來越辛苦。

本來他就算有過失而我們還覺得完美時,是沒問題,可以得到很多東西,很正面。跟著,當我們發掘出他的過失的時候,開始有嗜好去捉他的過失時 [眾笑],我們便越來越辛苦了,開始沒辦法尊敬這個人。這個人也沒辦法啟發我們任何東西。其實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過失呢?他的過失是不是由晚年才開始發展呢?舊時年青時不是這樣的,他對我好好的 [眾笑],是現在才發展這些過失。有無可能會是這樣?這樣想是否實際?佛陀說:“別人的過失是由我們錯誤心的反射而來。” 我們可以從這方面想想。當我們的心是清淨時,充滿愛心時,就算我們看見別人的過失,也不易對我們構成傷害、憂愁,相反我們會實實在在地幫助他處理和克服這些過失。

所以,沒信心,將是停留,不動,不創造,不作出改變。有信心是會有創造力、創意,上進,會作出一些改變,在心靈道路上不斷進步;佛法就是創造的練習。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想一下信心這一個問題,它不只是宗教上的信仰問題。我們要有原則地建立信心。信心,是一個很穩固、平靜、清淨、清澈、實在、不衝動的東西。有信心才會看到完美的東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