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3月 31, 2006

苦瓜的故事

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。師父拿出一個苦瓜,對弟子們說:「隨身帶著這個苦瓜,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, 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,放在聖桌上供養,並朝拜它。」弟子朝聖走過許多聖河聖殿,並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。

回來以後,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,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,當作晚餐。晚餐的時候,師父吃了一口,然後語重心長地說:「奇怪呀!泡過這麼多聖水,進過這麼多聖殿,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。」弟子聽了,好幾位立刻開悟了。

這真是一個動人的教化,苦瓜的本質是苦的,不會因聖水聖殿而改變;人生是苦的,愛情是苦的,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,這一點即使是修行者也不可能改變,何況是凡夫俗子!

我們嘗過感情與生命的大苦的人,並不能告訴別人失戀是該歡喜的事,因為它就是那麼苦,這一個層次是永不會變的。可是不吃苦瓜的人,永遠不會知道苦瓜是苦的。

一般人只要有苦的準備,煮熟了這苦瓜,吃它的時候第一口苦,第二三口就不會那麼苦了!對待我們的生命與情愛也是這樣的,時時準備受苦,不是期待苦瓜變甜,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,才是有智慧的態度。

不是期待苦瓜變甜,而是去真實的體會和了解,苦瓜本來就苦瓜!是連根苦的!這是一個苦瓜的實相、真相,變甜只是我們虛幻的期待而已。唯有真正面對事物的真相,我們才能從中了脫。所有的事情唯有就當下去面對它、解決它,不期待未來,才能真正地解決和處理。

本文轉載自互聯網

星期四, 3月 30, 2006

有教無『累』?

筆者發現,《韋言仁語》近日已經一星期多沒有張貼文章,原來是花了時間與資深人士討論香港教育問題。

筆者認為,『有教無類』不是虛無。正如《韋言仁語》所說,『有教無類』是指心態,不是教學方法。如果教學方法是『有教無類』,那跟留聲機、錄像機播放有啥分別?

天下父母,都是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。但現實就是現實,學習能力是有高低之別。雖然現行的教育制度不是最好,但至少把學生分級、分類,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,方便資源分配。 而《韋言仁語》提到的標籤效應,是父母與社會加諸子女的無奈,不一定是現實。

筆者曾見證過一個例子:一個曾經十科滿江紅、預科讀私校、高考兩科不及格,和英語運用獲不予置評的學生,可以在本地完成全日制大學和研究院課程,然後放洋留學,再完成另一個碩士歸來。由此可見,香港目前的中小學教育制度,不能令人才全面發展。 因此,多作交流和研究,取人之長,才是上策。

所謂行行出狀元,筆者認為教育,除了令學生得到技術知識之外,最重要還是培養他們的品德。德高望重的人,都不是從一級學校讀出來的。而是,透過學識、常識投射出來的。

要真正達到『有教無類』,筆者以為,首先是父母應該不要把孩子,硬性擠進第一類。這樣,施教的無類,被教的,才不會感累。

星期一, 3月 27, 2006

1+1=?

究竟,1+1=?

數學來說,該是 2。

然而...

  1. 1 公升 水 + 1 公升 乙醇 < 2 公升 溶液
  2. 1 摩爾 丁二烯 + 1 摩爾 乙烯 = 1 摩爾 環己烯
    狄爾斯 [1] - 阿爾德 [2] 化學反應(Diels-Alder Reaction
  3. 1 個男人(老公)+ 1 個女人(老婆)≧ 2 個人

可見,1+1不一定等如2。皆因不同類別的東西,不能相加。化學反應,不單是數數。生物繁殖,婚姻關係和愛情,更不是加數那麼簡單。看來,最簡單和容易計算的1+1模式,就是數學。

當然,1+1或許有時只會是等如 1,但如果是:

  • 個凡夫 +1直修行 =1位菩薩

哪1+1=1,又有什麼問題呢?

註 1:奧托 · 保羅 · 狄爾斯(Otto Paul Hermann Diels)1876-1954 德國有機化學家

註 2:庫特 · 阿爾德(Kurt Alder)1902-1958 德國化學家

星期六, 3月 25, 2006

菌類? 類菌?

《韋言仁語》對『類』很有見地。《類同,同類》一文,更是把『類』在語文有趣的地方,發掘和發揮出來。

記得《韋言仁語》曾談過朱古力真菌 ,而筆者近來也看過一則新聞報導,關於購物車車柄的細菌。究竟,真菌,是菌類,還是類菌? 車柄的細菌,是菌類,還是類菌?可能《韋言仁語》能有很準確的答案。

該項調查在南韓進行,發現購物車車柄的含菌量,遠高於巴士扶手、廁所門柄和電梯按鈕。 他們的調查是以微生物密度指數 CFU 計算,CFU 為 Colony-Forming Unit 的縮寫,CFU/cbm 或 CFU/100mL 為總菌落數的一種表示法。

結果顯示:
  • 購物車車柄含菌量達1100,高踞榜首
  • 其次是網吧內的滑鼠,達690
  • 第3位是巴士扶手,含菌量有380
  • 洗手間的門柄是340
  • 電梯按鈕是130
  • 地鐵扶手是86

看了以後,筆者有以下的問題:什麼菌量數值是可接受水平呢?翻查網頁,才知道這是生物污染。生物污染可分四類:

  1. 霉菌(過敏性疾病的主因)
  2. 花粉
  3. 人體、動物、土壤和植物碎屑攜帶的細菌和病毒
  4. 塵?以及貓、狗和鳥類身上脫落的毛髮、皮屑

網頁還有一些有用的資料,值得參考:

  • 國內調查指出,室內人群聚集 80 min,空氣中細菌總數為 4,300(撞擊法)和 44(沉降法)
  • 前蘇聯對室內空氣中細菌衛生學的數據是:< 4,500(冬季),< 1,500(夏季)
  • 日本《對菌落數和空氣清潔度的關係》的資料認為:30 以下為清潔空氣,75 以下為普通空氣
  • 中國國標規定室內空氣:< 4,300(撞擊法)和 < 45(沉降法)

正如網頁所說:人這個高等生物,是一個重大的污染源。消費者權益組織指出,用肥皂洗手可殺滅大部分“病”菌。

那麼,“病”菌是細菌,還是真菌?“病”菌是菌類,還是類菌?筆者也真的被這個『類』搞到有點累。希望《韋言仁語》能把真菌、細菌、“病”菌分『類』。

後記:無論是菌類也好,類菌也好,此等生物污染可以消除。但最值得我們當心的,還有思想污染。

星期二, 3月 21, 2006

另類與例外

類,真的不易理解,尤其是見識過《韋言仁語》在《物以類聚》一文談及數學中稱為『類』的概念。

筆者對類,有這樣的理解。外形、性質或功能相同、相近或相似的東西,就可以歸納為同類。同類以外的,可以說是例外。例外就是常例以外的東西,英文是 exception(al)。筆者較喜歡 alternative 這個英文用詞來演繹同類以外的東西。

翻看辭典,才發現 alternative 把類(正確一點是“另類”)的概念演繹得很出色。

  • Alternative society(由現存社會體制別立出來)反習俗、反文化價值而特立獨行的團體
  • Alternative therapy 非傳統(不遵循主流醫學的)療法
  • Alternative medicine 一種(其所使用的治療方法乃產生於現代西方醫學傳統之外的)醫藥
  • Alternative weapon 其設計是為了控制對方,或使之失卻抵抗能力,但不含殺傷的武器

至於 alternative lifestyle,竟然是婉轉地指同性戀者 。而兼吃雞肉和魚肉的素食者,英文是 alternivore。筆者不知道,除了 onmivore,還有沒有一個類似 alternivore 的英文名稱給兼吃蔬菜的肉食者。但由此可以看到,vore 是一個設定或既定值,人類本來就是吃素。另類食者,就是 alternivore。(:P)

而 alternative rock,不是另類的石頭,而是另類搖滾樂 。筆者對音樂沒有研究,什麼搖滾樂、第46屆格萊美獎對我來說,更是對牛彈琴,一竅不通。有興趣另類搖滾樂的網友們,可到燙手專題熱榜尋找『走向極致的梵音』的另類搖滾

90年代音樂類型簡介指出,搖滾樂是一個年輕與叛逆的代名詞 ,20 世紀 90 年代初興起於美國的西雅圖,自 80 年代起,搖滾樂日趨商業化。而 Alternative 一詞,竟然是一個無實際意義的術語。

另類,筆者理解為非世俗準則的;非傳統的;非主流的東西,她雖然在搖滾樂裡沒有實際意義,但遠較“例外”來得好用和貼切。不信的話,可看看筆者引述的《另類財富

星期日, 3月 19, 2006

禪與 Abstract

筆者很喜歡翻字典,尤其是對一些很空泛、抽象的概念,想要作出更深入的了解。

抽象的英文是 Abstract;而 Abstract 的中文,除了是抽象概念,也可是抽象派藝術作品;摘要、梗概、概述;乃至化學的萃取物。

筆者沒有藝術細胞,也不喜歡計數,所以不懂得欣賞博物館裡,抽象派的藝術作品,也不明白抽象的數學概念。但筆者常喜歡把概念形象化、實質化、生活化。所以對化學情有獨鍾,皆因 Abstract 是有形的化學萃取物;寫論文時,更是版頭的摘要、概述。

佛教的禪,看似抽象,但卻是對人生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問題有的放矢,更可以說是一矢中的。禪宗很喜歡參話頭(例如:念佛者是誰?拖死屍的是誰?父母未生我時,誰是我?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等)。其實,用常理去思想或測度,皆不能悟出禪理。禪是活在當下,不作思索的體會與領悟。所以歷代的禪師,多是以當下來示現道風和禪機(例如:喝茶、吃飯、睡覺等),皆不須加以思索。禪,是以心傳心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。所謂一落言詮,便成戲論,就是這個意思。

抽象的無厘頭相比,禪是不需要經過的精心計算,只須當下體會,便契禪機。禪,雖“看”似有點 abstract,但一定不是 nonsense。

星期四, 3月 16, 2006

『空』談

我們所住的世界,佛陀稱之為娑婆世界 [1],意即苦的世界。苦有聚的本質,不是無中生有。因有的性質,就有滅的可能。滅苦之道就是佛道。有生有滅,就是無常。隨緣生滅,本無自性,就是空。

虛空與真空,是本性空。由於空,所以能藏『有』(如《韋言仁語》在《不存在的『空間』》提到虛空中的星系;真空中瞬間消失的虛粒子),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空中妙有。

修練般若智慧,就能觀『空』相 [2]。除了看到半杯水的空間和水氣之外,還可從杯子看到土壤、爐火、燃料、工場、工匠、交易、貿易等。所以,真正的空間,就如《韋言仁語》在《不存在的空間》一文所說,存在於我們的心靈裡。佛教所說的空,超越了語言、文字和概念。

數學概念的『空』,可以是『空空如也的袋子』,但有多大呢?如果袋子大如虛空,哪袋子跟虛空有別嗎?可能《韋言仁語》能回答我的疑問。

依『空』法 [3] 而修行,就能減少我執。執著少了,痛苦亦少。所以,佛法不是為形而上學而存在,而是為了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本問題而流傳。

《韋言仁語》說的對,日常的『沒有』,跟佛學的『空』,是不同的概念,筆者在第一篇文章《緣起 - 0》已說過。至於道教的『無』,筆者沒有研究,還請《韋言仁語》多多說明,多多指教。但願數學家能把數字和符號概念化;把概念應用化。那1與0,就跟佛道的『空』談效用不遠矣。

註 1:【娑婆】 娑婆世界的簡稱,娑婆華譯為堪忍,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,故名堪忍世界,或簡稱忍土。

註 2:【空相】 諸法皆空的相狀。因緣生的一切法,無有自性,此即是空的相狀。

註 3:【空法】 觀我空、法空、有為 [4] 空、無為 [5] 空等,空理之法。

註 4:【有為】 有因緣造作之法。

註 5:【無為】 無因緣的造作,即真理的別名。

星期三, 3月 15, 2006

常,究竟是什麼?筆者覺得不容易說,亦不敢亂說,但姑且一說。說得不好,不要見怪。

常,可以是持續、不斷的意思。

邏輯上有常理;科學上有常數。
行為上有常態;道理上有常情。
工作上有常務,職位上有常任。
展覽會有常設;習俗上有常規。
軍備上有常駐、常備;國務院有常委、常會。

這些都是俗家的常。

佛家的常,禪師是這樣說:從種子、泥土、水份、空氣和陽光,我們可以看到花,這是知識。如果我們能從花看到種子、水份、陽光、空氣和泥土,這是般若 [1] 智慧。藉著般若智慧,我們能看破人事物背後,恆常不實的形成條件 - 緣。以是之故:房子,是水泥鋼筋的組合,汽車是鐵皮加零件的運作。人,則是四大 [2] 所造,因緣和合而成。

科學的常,是邏輯知識道理上的認知(佛家稱之為析法空);佛學的常,是心性智慧層面上的超越與證悟體會(佛家稱之為體法空)。

以常的層次而論,科學的常:通常以結果解釋、推敲原因。佛學的常:超越了文字概念的境界(就如以手指月)。倘吾人能依手的方向去看月,就能見月。反之,執著手指,怎樣也看不到月。

註 1:【般若】 華譯為智慧,即通達真理的無上妙慧。

註 2:【四大】 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。地以堅硬為性,水以潮濕為性,火以溫暖為性,風以流動為性。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,都是由四大所造,如人體的毛髮爪牙,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;唾涕膿血,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;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;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。

星期三, 3月 08, 2006

黑白之間

黑與白之間可以是灰。

人間有灰姑娘。
人的身體裡有灰白質 (大腦與脊髓的物質)。
動物界有灰鯨、灰馬、灰狗(一種身體細長、善跑的獵犬)。
物質有灰塵、灰燼。
經濟有灰色經濟 (不在官方統計數字中的商業活動)、灰市 (水貨市場)。
至於灰色地帶,就是介乎兩個對立面之間的範疇,它普遍存在於法律條文和合約條款。筆者記得朋友曾說過 :「再好的制度都有漏洞。」這個說法倒也對的,因為法律條文和合約條款都是人寫的嘛。 人不是全知全能,當然有漏洞喔。

問題就是,如果處於灰色地帶,該如何取捨呢?

佛謁有云:依法不依人。哪依什麼法呢?

筆者以為:可以依通用法、邏輯推理法、常理法、普通法、基本法,最好當然是依止佛法(五戒十善 [1]、六度萬行 [2])。

註 1
【五戒】 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
不殺生是不殺傷生命;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物;不邪淫是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;不妄語是不說欺誑騙人的話;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。

【十善】 十種的善業,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

註 2
【六度】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布施能度慳貪,持戒能度毀犯,忍辱能度瞋恚,精進能度懈怠,禪定能度散亂,般若能度愚癡。茲列表說明如下:

              六
              度
              │
   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    6   5   4   3   2   1
    般   禪   精   忍   持   布
    若   定   進   辱   戒   施
    │   │   │   │   │   │
   ┌┴┐ ┌┴┐ ┌┴┐ ┌┴┐ ┌┴┐ ┌┴┐
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斷 無法生 饒攝律 無法財
  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儀 畏施施
   智智智     精進進 法   有法戒 施
   智       進   忍   情戒
                   戒
   └┬┘ └┬┘ └┬┘ └┬┘ └┬┘ └┬┘
    │   │   │   │   │   │
    度   度   度   度   度   度
    愚   散   懈   瞋   毀   慳
    癡   亂   怠   恚   犯   貪

【六度萬行】 略則六度,廣則萬行,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。

(註釋引用佛學辭典

星期二, 3月 07, 2006

黑 + 白 =?

白的相反是黑。

那麼,黑跟白走在一起,會是什麼結果呢?

筆者第一次想的時候,會想到灰色,以為不黑不白的,就是灰色地帶。

再想深一層,黑 + 白可以有以下的結果:
  • 黑豆腐花 + 白芝麻糊
  • 芝麻湯丸
  • 黑咖啡 + 奶油
  • 六十年代以前的照片
  • 水墨畫、素描畫
  • 黑人牙膏
  • 一天(黑夜+白晝)
  • 歐洲歷史(黑暗時期 + 文藝復興)
  • 國際象棋(棋盤)
  • 桌球(白波打黑柴)
  • 黑社會賣白粉
  • 無間道的臥底
  • 人到中年(黑白煩惱絲大混雜)
  • 氣炸極(腦海一片空白 + 眼前一黑)
  • 太極
  • 無常(古裝劇裡都說有黑白無常)

所以,黑 + 白可以是很多變化。然而無常就是無常,真的有黑白之分嗎?

星期一, 3月 06, 2006

空與白

有看過博物館的中國水墨畫,我們不難發現大師們的傑作,是如何巧妙地留下如《韋言仁語》所說的《美麗空白》。

其實,空跟白可以是兩樣不同的東西。

空,筆者在第一篇文章《緣起 -0》裡已談及。而《金剛經》,早在 2,500 多年前,紀錄了佛陀說空的妙法。

筆者以為,空,可以是空間、空缺、空閒、空白。

沒有空間,空氣和我們不能存在;沒有空缺,我們不會找到工作;沒有空閒,我們的心靈會感到窒息。至於空白,早給《韋言仁語》以《美麗的空白》填滿! (:P)

空,是中性,沒有好與不好。虛空能藏萬物,就如大海能納百川。這就是佛經所說的空中妙有。

至於白,是雪白、蛋白、米白?是,明白、清白、坦白?還是,陳白、辯白、搶白、蒼白、反白?

白,有白的美,所以有一白遮三醜之說。能和“白之戀人”白頭到老,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。白,也有白的不好。是故自古美人如名將,不許人間見白頭。白,可以如白開水般淡而無味;也可以是白牛奶那樣清香嫩滑。

白,一定是空(本質上沒有定性 - 不一定好,不一定不好)。
空,不一定是白。

至於空白是什麼?筆者就此留這空白,給看官們慢慢的去思索... (:P)

星期日, 3月 05, 2006

為何說常?

世間的事物,在佛教而言,可區分為現象世界和實相世界。現象世界呈現的,是事物的表象;而實相世界所呈現的,是事物的根本性質。然而,世事萬物所呈現的表象,往往跟它的本性是不一樣的。

舉例說:一張桌子停放在一間房間裡,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,是一件不動的物件。但事實上,化學已經告訴我們,它是一件無常地活動的東西,因為沒有一粒原子乃至電子是在停止的狀態。

由此觀之,世事確是常變,變幻原是永恆。然而,筆者在《一切唯心造》一文已提到,凡夫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,遂產生四顛倒想 [1],把無常認作恆常,以苦為樂。佛陀慈悲,為眾生宣說涅槃四德 [2] - 常樂我淨,才是解脫之道。《韋言人語》在《為何是常?》一文提到的本相,就是事物的現象表相,當然要超越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
至於俗家的常與佛家的常有何關係?佛學與科學之間有沒有鴻溝?這些問題,有待下回分解。


註 1:【四顛倒】 1.指凡夫的四倒,即一、常顛倒,無常認為有常;二、樂顛倒,以苦當作樂;三、淨顛倒,以不淨為淨;四、我顛倒,無我認為有我。2.指二乘的四倒,即一、無常顛倒,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;二、無樂顛倒,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;三、無我顛倒,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;四、無淨顛倒,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。

註 2:【四德】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,即常、樂、我、淨。常者,涅槃之體,恆常不變,沒有生滅;樂者,涅槃之體,永遠寂滅、安閒、受用、無絲毫的煩惱;我者,涅槃之體,得大自在,沒有絲毫的束縛;淨者,涅槃之體,解脫一切的垢染,非常清淨。

星期六, 3月 04, 2006

名可名

如果有看我的 blog 的朋友,會發現《鏗鏘有聲》不見了,取而代之,是《峰人風語》。

朋友曾問我為何把名字改了,其實也有因緣。

在我改第一個名字時,是以我腦海的第一個念頭來匆匆地命名。及後,我發現那個名字沒有什麼特別的代表性,而且也發現了我的點子也不是什麼偉論,所以決定把它改為一個比較貼切的名字。

《峰人風語》其實取才於瘋顛言論的意思。小弟姓馮(英文發音是 Fung),是故後來以 Fung 人所說的瘋語為命名基礎。念頭再一轉,站在一個小山峰上看風景,其實是很寫意。如果能有三五知己,在寫意的環境下風花雪月,談笑風生,實在美妙。能為峰上人,人生很不錯。當然,一山還有一山高(一峰還比一峰高),要為人上人,那就先得要吃苦中苦。

然而最重要的,還是君子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,言論隨風消逝,故名風語(實是瘋語)。

替自己該筆名,不太難。但替孩兒改名,實是頭痛,費煞思量,但願各位朋友能多多指教。

吾輩乃常人,不能用常名。此話何解?只因非常(非凡)的人(例如:佛陀),才能夠有資格擁有常名。所以,名可名非常名是對的(:P)。

星期五, 3月 03, 2006

為何是常?

面對數學及科學的常數,我們喜歡問為甚麼?

有的人認為自然數是神的創作,其他都是人為 -  "God made the natural numbers; all else is the work of man";沒錯,數學上的常數,邏輯上明白,但感性上是有點兒迷惑。

科學上的常數,並非經由邏輯計算,而是由測度而來。所以為何是常數,更加令人困擾!有一個很常見的『解釋』,就是

這是神創造世界的證據


但這個解釋,有等於無!

峰人風語在《極限與常》中,提到佛教超越科學上的常。佛教往往說要超越本相,可昔我卻不明白俗世的常與佛家的常有何關係。

或者宗教與科學之間,必然存在的鴻溝。或者這只是我個人的問題...(一笑)

星期四, 3月 02, 2006

極限與常

人生,有很多極限。

以速度為例,100米短跑的極限是十秒多。
以數學為例,儲蓄一年後極限的本利和就是e=2.7182818... [1]。
以化學為例,物質的不可再分割的極限是原子。
以佛學為例,生命的極限是時間(生死)。

筆者以為,人生裡面的極限,跟“常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常,可以表示恆常;也可以表示常數。筆者對數學只懂皮毛,不及《韋言仁語》那般深入,卻又喜歡對事物的概念作出分析和研究。

近日有幸在化學書籍裡,看到有關自然對數(以e為基數),才知道對數是納皮爾在十七世紀發明的。由此可見,在幾百年以前,數學家就已知道,在一個設定的方程式下 [2],不斷地把計算的距離趨向極限,結果會是常數。至於化學,物質不可分割的極限,據說竟然是由一些胡思亂想的希臘哲學家,在耶穌還未誕生之前,從思維上最先「發現」了「原子」! 當然,人的思維廣闊無邊,可想的問題多如牛毛。而佛陀早已在 2,500 多年以前(即耶穌誕生 500多年之前)就以《箭喻經》 [3] 來回答《十四無記》[4] 那些形而上學的問題。我們可以提出的問題,就有如森林的樹葉那麼多;而我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,卻猶如手上的樹葉那麼少。

問題雖然多,可幸的是,自然常數把極限顯示出來,虛數把子虛烏有的概念栓住;原子把物質定性為恆常不可分割的部份;而佛法,就把人們追求第一因的無常生滅心念停止下來,從而悟出常的境界。 如此,數學可算出趨向極限是常;化學則指出極限所在是常;佛學卻道出超越極限的常。 而人類的進步,則有賴於挑戰這些極限,去尋求“真常”。

註 1:本金為1,年息為1,逐年計算;計算方法請參看《韋言仁語》的《最美麗的方程式》

註 2:請參看《韋言仁語》的《最美麗的方程式》

註 3:箭喻經的內容大致如是:有一個人被毒箭射中了,親朋好友要趕緊為他找醫生來治療,但他卻說,在還沒調查清楚射箭人的種族身分、姓名、高矮、膚色、住所,及所用的弓、弦、箭頭、箭身、尾羽的材質與製作方式之前,不准為他拔箭治療。這樣,這些問題還沒調查清楚前,這個人早就沒命了。

註 4: 十四無記:

(甲)有關世界和我的常與無常
1世界和我是永存不變(常)的﹖
2還是變化不停(無常)的﹖
3是永存不變﹐同時也是變化不停的﹖
4還是既不是永存不變﹐也不是變化不停的﹖

(乙)有關世界和我的有邊和無邊
5世界和我是有邊的﹖
6還是無邊的﹖
7是既有邊﹐同時也是無邊的﹖
8還是既是無邊﹐也不是無邊的﹖

(丙)有關死後的靈魂
9死後有靈魂﹖
10或死後沒有靈魂﹖
11死後既有靈魂也無靈魂﹖
12或既沒有靈魂﹐也不是沒有靈魂﹖

(丁)有關精神與肉體的異同
13一個人的靈魂與肉體是同一個﹖
14一個人的身體改變了﹐他的靈魂是否就不同﹖

「無記」是「不加以評論和判斷」的意思。也就是對某些問題,不作出正面的回答。

(以上十四無記,也可參見﹕大乘《印度佛教史論》楊白衣 ─(印度佛教史略〉第 348 頁 註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