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12月 28, 2006
人生就像一本書...
完美
小和尚坐在地上哭,滿地都是寫了字的廢紙。
「怎麼啦?」老和尚問。
「寫不好。」
老和尚撿起幾張看:「寫得不錯嘛,為什麼要扔掉?又為什麼哭?」
「我就是覺得不好。」小和尚繼續哭: 「我是完美主義者,一點都不能錯。」
「問題是,這世界上有誰能一點都不錯呢?」 老和尚拍拍小和尚: 「你什麼都要完美,一點不滿意, 就生氣,就哭,這反而是不完美了。」
潔癖
小和尚把地上的字紙撿起來,先去洗了手。 又照照鏡子,洗了臉;再把褲子脫下來,洗了一遍又一遍 。
「你這是在幹麼啊?你洗來洗去,已經浪費半天時間了」 老和尚問。
「我有潔癖!」小和尚說:「我容不得一點髒,您沒發現嗎?每個施主走後, 我都把他坐過的椅子擦一遍。」
「這叫潔癖嗎?」師父笑笑: 「你嫌天髒、嫌地髒、嫌人髒,外表雖然乾淨, 內心反而有病,是不潔淨了。」
化緣
小和尚要去化緣,特別挑了一件破舊的衣服穿。
「為什麼挑這件?」師父問。
「您不是說不必在乎表面嗎?」小和尚有點不服氣: 「所以我找件破舊的衣服。而且這樣施主們會同情我, 才會多給錢。」
「你是去化緣,還是去乞討?」師父瞪了眼睛: 「你是希望人們看你可憐,供養你? 還是希望人們看你有為,透過你度化千萬人?」
撐著不死 v.s. 好好活著
大熱天,禪院裡的花被曬萎了。
「天哪,快澆點水吧!」 小和尚喊著 , 接著去 提了桶水來。
「別急!」老和尚說:「現在太陽大,一冷一熱, 非死不可,等晚一點再澆。」
傍晚,那盆花已經成了「霉乾菜」的樣子。
「不早澆……」小和尚咕咕噥噥地說:「一定已經死透了,怎麼澆也活不了。」
「少囉嗦!澆!」老和尚指示。 水澆下去,沒多久,已經垂下去的花, 居然全站了起來,而且生意盎然。
「天哪!」小和尚喊:「它們可真厲害, 憋在那兒,撐著不死。」
「胡說!」老和尚糾正:「不是撐著不死,是好好活著」
「這有什麼不同呢?」小和尚低著頭。
「當然不同。」老和尚拍拍小和尚:「我問你, 我今年八十多了,我是撐著不死,還是好好活著?」
晚課完了,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問: 「怎麼樣?想通了嗎?」
「沒有。」小和尚還低著頭。
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:「笨哪!一天到晚怕死的人, 是撐著不死;每天都向前看的人,是好好活著。」
「得一天壽命,就要好好過一天。 那些活著的時候天天為了怕死而拜佛燒香, 希望死後能成佛的,絕對成不了佛。」
不過一碗飯
有一天,兩個不如意的年輕人,一起去拜望師父: 「師父,我們在辦公室被欺負,太痛苦了, 求您開示,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?」兩個人一起問。
師父閉著眼睛,隔半天,吐出五個字:「不過一碗飯。」就揮揮手,示意年輕人退下了。
才回到公司,一個人就遞上辭呈,回家種田, 另一個卻沒動。日子真快,轉眼十年過去。 回家種田的,以現代方法經營,加上品種改良, 居然成了農業專家。 另一個留在公司裡的,也不差。他忍著氣、努力學漸漸受到器重,已經成為經理。
有一天兩個人遇到了。 「奇怪!師父給我們同樣『不過一碗飯』這五個字 我一聽就懂了,不過 一碗飯嘛!日子有什麼難過?何必硬巴著公司?所以辭職。」
農業專家問另一個人:「你當時為什麼沒聽師父的話呢?」
「我聽了啊!」那經理笑道:「師父說『不過一碗飯』,多受氣、多受累,我只要想 『不過為了混碗飯吃』,老闆說什麼是什麼, 少賭氣、少計較,就成了!師父不是這個意思嗎?」
兩個人又去拜望師父,師父已經很老了,仍然閉著眼睛 隔半天,答了五個字:「不過一念間」然後,揮揮手…
天地禪院
後來,老和尚圓寂了,小和尚成為住持。他總是穿得整整齊齊,拿著醫療箱,到最髒亂貧困的地區,為那裡的病人洗 膿、 換藥 然後髒兮兮地回山門。
他也總是親自去化緣。但是左手化來的錢, 右手就濟助了可憐人。他很少待在禪院, 禪院也不曾擴建,但是他的信眾愈來愈多, 大家跟著他上山 、下海,到最偏遠的山村和漁港。
「師父在世的時候,教導我什麼叫完美,完美就是求這世界完美。師父也告訴我什麼是潔癖,潔癖就是幫助每個不潔的人 , 使他潔淨師父還開示我,什麼是化緣,化緣就是使人們的手能牽手,彼此幫助,使眾生結善緣」小和尚說。
「至於什麼是禪院,禪院不見得要在山林, 而應該在人間。南北西東,皆是我弘法的所在; 天地之間,就是我的禪院。」
建立友誼如同種樹
因為友誼是一株樹...
真摯的友誼不需要承諾...
注定的緣分不需要約定...
因為...官位與權勢是一時的...
相聚的情誼是永遠的...
世上的機緣...都是那樣的可遇而不可求...
人生就像一本書
有些人會仔細閱讀...
有些人會草草讀過...
電郵讀過以後,可以再讀一遍...
但人生這本書,是沒有機會再重讀一遍...
因為... 人生是只能讀一次的書...
(文章轉載自電子郵件)
星期四, 12月 21, 2006
極大化利益
人的一生,最重要是三個元素:時間、健康和財產。這三個元素,猶如鼎之三足,缺一不足以成就優質的生活,而前兩者是換取後者的基本要素。所謂利益,可以是指個人財產。既然世上沒有免費午餐,增大個人利益,當然要付出代價 - 時間和健康。
時間,是一個很空泛的概念,容易意會,很難說明,但亦可舉例說明之。 睡眠時和清醒時的時間不同;囚犯的時間跟無罪的人不同;奴隸的時間跟其他階級的人民也不同...
健康,更是眾緣和合的結果,是建基於飲食的協調、工作壓力的多少、作息的平衡、有氧運動的多寡、情緒智商的高低...
由此可見,所謂利益的極大化,就是把能使用的時間和可恢復的健康付出,來換取身外之物 - 財產。如果一個人不眠不休,作息不平衡,犧牲休息、睡眠時間,利益當然不能極大化,只因為他已間接縮短壽命,享受不盡已得的財產。
值得一提的是,財產能否到手,還決定於個人的聰明才智,學識經驗,機會的出現與否。有些人一生好運,平步青雲,只需彈指之力,便得江山;也有一些人一生潦倒,到處碰壁,費盡蠻勁,也只得分毫,僅可充飢。
在這二十一世紀的年代,人類IQ見頂難突破。筆者認為,在極大化利益之前,先要極大化思想,認清實力、機會與方向,才會成功。
星期二, 12月 05, 2006
思維的盲點
人類思維的盲點,乃來自於對自身利益的分別、計較與執著。所謂的犧牲,很可能是布施者只需付出九牛一毛,但對受施的人來說,很可能已經是恩重如山。我們可能在大宴親朋的時候,會揮金如土;但當對著籌款義士時,可能會一毛不拔。要算是付出(九牛)一毛,也可能有切膚之痛。
如果某制度支持者的利益,或許只是九牛一毛的話,卻又可以幫助到賤民階級,這是可以承擔得起的犧牲 [1],何必計較?濫用社會資源當然另作別論,暫且不在本文討論。
盲點的出現,在於包容不了『不包容』。以科學的角度看宗教,永遠都充滿矛盾,皆因前者不容許矛盾存在。以宗教角度看萬物,當我們能對所有信念有某程度的包容,排他性、矛盾、盲點的數目,便會減少。
大同的世界,其底線是在排他性之下(即排他性沒有超越可以接受的底線),當你維護他人的利益時,已經成就了自身的利益,誰付鈔的事,只會變成視覺清晰的焦點,而非視覺不清的盲點。
註 1:有關“承擔得起”與“承擔不起”的概念,詳見拙作痛與苦。
星期三, 11月 01, 2006
市場的自然天道
首先,為自己尋求最大的利益,不一定是自私的行徑,否則,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是自私的。
論點該是:以尋求最大的利益時的取態及手段,來論斷是否自私的行徑。
為自己的軀殼尋求最大的利益,只是自我的行為,沒有不對。
為自己的人民尋求最大的利益,聖雄甘地及德蘭修女等放下了自己的利益,實是絕對。
為自己的人民尋求最大的利益,那些自殺式襲擊者同時犧牲了他人的利益,這樣怎對?
再說,美國某地方的生態故事,只是說明動物界的生態是如何平衡和失衡。問題是:如果我們還自顧不暇,我們幹嘛要理會鹿的數量?牠們給狼殘殺,或是餓死,都不單是人力可以勝任或左右。
由此可見,市場的自然天道,有賴個體和集體智慧的創作!
究意是甚麼回事?
當就是為自己的人民尋求最大的利益,和而不同,求同存異... =P
星期一, 10月 23, 2006
經營與管理
曾聽聞過有這樣的故事:有一個私人屋苑住戶,因為不滿意電訊業大財團對小市民,徵收不合理的捆綁式物業管理與上網服務收費,進而採取行動去企圖推翻這個不公平的競爭限制,最後雖然失敗,但卻成就了他讀法律的機緣。
故事雷同:因為筆者遇過某些上層對管理著實一竅不通,從而引發起筆者對經營與管理研究的興趣。翻查網上的字典,前者可解釋為:to run; to operate (a business); to manage;後者則解釋為:to manage; to control; to administer; to direct; to rule; to take over,由此可以略見經營與管理的關係,本文暫且在此不談。
忙裡偷閒,筆者在剛過去的週末帶著內子和犬女,在小姨的無敵海景宿舍小歇,偶爾瀏覽她的書架時,有緣拜讀周融先生的大作 -『成功,你敢嗎?』,發覺成功的經營,是需要管理的智慧。
人生有很多事情需要管理。公務上,我們需要管理上司;私務上,我們需要管理金錢、時間,更需要管理好自己有形的身體與無形的心靈。周先生的大作,著實令筆者對管理研究大開眼界。然而,最好的管理智慧,莫過於佛陀教育我們調服心念的般若(智慧)。
誠如星雲法師所說:『最好的管理,莫過於對自我的管理。』佛教對「應用管理」的看法,跟中國的儒家思想 - 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 - 類同。所謂『心治則身治,身治則一切皆治。』萬變不離其宗,多了解管理的對象,見微知著,該是成功的不二法門。
星期四, 10月 19, 2006
婚姻的對話
筆者問曰:『是否每個女人婚後都喜歡擁有半層樓和私己錢在手才快樂呢?』
內子答曰:『物業有沒有名份,並不最重要。所謂的半層樓,只有在分手的時候才會得到手。如果雙方要弄到分手的地步,最傷心的並不是因為失去了半層樓,而是失去了配偶。
兩個人一起生活,最重要是大家快樂。對方不快樂,自己也不會快樂。婚姻如果出現問題,都不是單方面的問題,所謂一根筷子不會發響。所以,婚姻是互相的影響。錢財,有錢財出現的因緣。沒有了你的佛教思想影響,我不會明白錢財的究竟來源,不會懂得布施 [1] 的法門,也不能體會到因布施而得的快樂。所以,物業是誰人的名字,並不重要。最重要的,就是大家一起去面對困難,解決問題。既然大家的想法是一致,生死與共,那又怎會分你我的財產呢? 』
聽過內子這段說話,筆者體會到婚姻的經營。經營生意,我們要多了解市場;經營婚姻,我們要多了解對方。正如拙作難與不難所述,經營婚姻的秘訣:只需要兩人想法一致。兩個人能有緣走在一起,是一種緣份。有緣相處的時候,就是惜福的機會。所以,多些婚姻的對話,便能多些明白、了解對方,多一份成就婚姻的因緣。
註 1:【布施】 以自己的財物,分施給別人。布施有三種,即一、財施,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;二、法施,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;三、無畏施,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。
(註釋引用佛學辭典 )
星期四, 9月 28, 2006
剎那的同時 - 活在當下
偶爾在網上閒蕩,發現以下一段頗有意義的文字:
起初 我想進大學 想的要死
隨後 我巴不得大學趕快畢業
接著 我想結婚 想有小孩 想得要死
再來 我又巴望小孩快點長大 好讓我回去上班
之後 我每天想著退休 想的要死
現在 我真的快死了
忽然間 我突然明白了
我忘了真正去活
忘了真正去活,無異於在飯店裡看到“明天吃飯不用錢”一樣,如牧數他牛,說食不飽,終非究竟。在雕琢時間的定義、斟酌剎那的同時,我們是否應該歇息一下,停下來,想一想:如何把握當下,才是最重要呢?!可別忘記一句瑞典格言說:「我們老得太快,卻聰明得太遲...」
星期六, 9月 16, 2006
星期日, 9月 03, 2006
星期二, 8月 15, 2006
閒情
五天工作了差不多個半月,難得每個週末都有連續兩天的休息,實在寫意。
放懶假的時候,呆在家裡實是有點愚笨,所以內子決定週日到平日最多人的中區一逛。選擇是次出遊的地點,是基於以下的原因:
- 她是九龍新界人,『香港』對她來說很有新鮮感;
- 她對港島,尤其是蘇豪區(無論是地理環境、建築特色、東西美食、悠閒氣氛、優雅情調等)很感興趣;
- 她現在腹大便便,只有假日在筆者的陪同下,才能逛逛平日人多的豪區;
- 她將近臨盤,要多行樓梯,而蘇豪區就有不少樓梯;
- 筆者的好友居於蘇豪,遂順理成章的去該區逛逛。
經過大概半個小時的車程,終於到達了中環地鐵站的出口。從雲咸街步行了一段斜坡的路段後,內子開始覺得有點吃力,於是我們便在威靈頓街的一家較高檔的咖啡店坐下來。
坐在那家咖啡店裡吃東西,內字跟我說:『這咖啡店很有情調,全店都是落地大玻璃,氣氛也挺優雅。星期天下午在街上逛累了,能到如此優雅的地方裡坐坐,吃一口藍莓乳酪蛋糕下午茶點,涼一下冷氣,喝一啖有氣的蘋果汁,實在是一件快事!』
筆者很同意內子的見地。寫到這裡,筆者偶爾從腦海的記憶區中勾起一段詩句:
開門日日見青山
只見青山不老顏
爾問青山何日老
青山問爾幾時閒
說實的,人生的確難得悠閒。能在繁囂的都市裡,找到一點寧靜自在,實在難得。難得的,除了是外境的寧靜外,最重要是內心的一份恬靜。筆者這個豪區朋友,閒暇頗多,閒情也該不少,所以很難會見到他的老顏。不信的話,可以看看他的尊容。所謂:不是閒人閒不得,閒人不是等閒人。
星期五, 8月 11, 2006
科學與藝術的通識
筆者這朋友,是數學專家,對美學也有一點見地。無論是數學最美麗的方程式、音樂對美的追求理性分析,乃至對藝術水墨作品美麗『空白』的研究,都很有見地。他能參與該個聚會,實在是理所當然、實至名歸。能於現今科技時代,在學界以科學推動藝術,實在是一件美事。
筆者以為,通識教育,其意義應該在於以創作思維導向,貫穿各個不同的學科,通達地認識和涉獵不同學科對生活不同範疇的應用。教育的意義,在於通達。不通不達,又如何能通通都認識呢?
星期三, 8月 09, 2006
方程式的智慧
不過,經過筆者深入的沉思,才發現這不一定是個必然。此話何解?
筆者曾在拙作《1+1=?》提到,婚姻關係和愛情,不是加數那麼簡單。上文《婚姻方程式》所提到的數式:婚姻 = 激情的產物 + 承諾的結果 + 社會的保障,也只是個概論。實質上的運作,也得靠當局者的掌握與領悟。當然,多參考別人的經驗、心得,和別人分享箇中的成敗苦樂、生命點滴,也是提升智慧的不二法門。
要量化理性的東西尚且不易,要量化感性的東西,方程式更是不可能給予任何(除了方向)的指示。所以,譬如權力的量化,也只是說明不同方位,不同範疇的可能性。最終量化方程式的應用,可能如《韋言人語》所說:『未計!』。『未計』,可能是:(一)資料齊全,未及計算 或(二)資料不全,未能計算!
子曰:『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』修身之道:承認無知,敢於不如人,見賢思齊,纔得真智慧。
星期二, 8月 08, 2006
星期三, 7月 19, 2006
母親的疑惑
要成為一個母親,先得要把卵子授精。成了授精卵後,得在子宮內成長。成長 280 天左右,便可得到一個孩子。當中所牽涉的角色有:
- 卵子的來源
- 負責懷孕的女人和
- 養大孩子的女人。
如果角色(1)、(2)和(3)都是同一人,就不會衍生出代母、生母、養母等不同的角色問題。
《韋言人語》把母親分為七類,而最具爭議性的角色,就是他將之放置在最後的一類 - 生母。
筆者以為,《韋言人語》的分類,沒有絕對的定義。他開首說明把自己的授精卵交給別人懷孕的女人是生母,之後又說負責懷著來自別人卵子(精子來自丈夫)的女人也可以是生母。這樣看來,只有擁有(1)卵子的來源和(2)負責懷孕的女人,才是絕對的生母。根據《韋言人語》的分類,只擁有條件(1)或(2),都不一定是生母。
那麼在法律的定義上,誰是絕對的生母呢?筆者認為,只有那個擁有血緣關係的人,才是生母。所以,如果卵子是來自養母本人的話(無論誰替授精卵懷孕),當然卵子主人就是生母。但如果卵子是“借”自他人的話,那就得要靠她與精子主人的法律地位(即夫妻關係)來釐定生母的身分。
科技越進步,問題卻越多。從前的角色(1)和(2),哪會是由兩個人或更多的人來當呢?
如果科技進步到某天,基因、無基因卵、懷孕等角色分別來自三個人,提供無基因卵的婦人(精子來自丈夫),她是否就是孩子的生母呢?
如果科技再進步,基因可以經生物科技工程改良,輾轉代入了別人一部分的基因,來抑制一些遺傳病變,或基因完全來自別人。那麼,提供無基因卵的婦人,還否是孩子的生母呢? 還是提供基因的人才是生母呢?
後記:如果部分基因來自殺父母仇人,或基因完全來自仇人,無基因卵來自『母親』,孩子會否為釐定誰是自己的生母,和自己的角色定位而變成精神分裂呢?
星期二, 7月 18, 2006
看見與存在
筆者前文提到,世界上有看不見的存在,友人旋即表示反對。他認為:他不曾見過人,只見過男人,女人,你,我,他...,就是沒見過人。
說實的,男『人』,女『人』,在數學邏輯上是『人』的子集,說沒見過『人』的『人』,是詭辯、是騙『人』!
筆者認同『我』是『人』。說只見過『我』,而沒見過『人』的『人』,一就是傻『人』;不然,就是目中無『人』,所以眼裡看不見『人』。以『我』個『人』為參考點,便會申引出你和他。你和他,在中文來說,屬『人』字部首 - 即『人』的分支、分類是也!
朋友以為,凡是見到的,都必存在;因它存在我們的視覺上,腦海中。筆者則有以下的疑問:
- 如果視覺上『存在』,那麼天生瞎子認同海市蜃樓的『存在』嗎?
- 如果腦海中『存在』,那麼失億或阿茲海默氏症狀的人、植物人等認同海市蜃樓的『存在』嗎?
筆者對『存在』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:
- 凡是看到的,都不一定是存在;
- 凡看不到的,都不一定不存在。
究竟什麼是『存在』呢?那是哲學有關存在主義的大問題,宗教有關生死存在的根本問題。說不定《韋言人語》對『存在』主義,比筆者有更獨特的理解。
星期三, 7月 12, 2006
看不見的存在
在這世界上,有些東西是可見的,但不存在。這論點看似有點矛盾,但事實上卻有其事。
- 在一個烈日當空、酷熱無垠的沙漠裡,海市蜃樓是實在嗎?
- 夜幕低垂,當我們抬頭觀望滿佈繁星的天空時,就不難發現漆黑的天幕下星光熠熠。其實,有些星光是來自毀滅了的星體,經過若干億光年,來到我們眼前。那顆星體在眼前的當下,還存在否呢?
- 午夜夢迴,一場惡夢之後,全身冒汗,夢境還瀝瀝在目,那夢境是真的存在嗎?
然而,有些東西,卻是看不見、聽不到、嗅不著、觸不及,但存在! 例如:
- 時間,是看不見的(尤其是在極地看晝和夜,有時差不多是沒有分別),卻被稱為人類的第四度空間。
- 虛空一望無際,而充滿看不見的宇宙射線;
- 科學家沒有見過原子,也相信和接受熱(heat)、內能(internal energy)、「吉布斯 [1] 自由能」(Gibb's Free Energy)這些無形的東西;
- 人的精神(spirit)、概念與心識活動,是看不見的存在;
- 佛教所講的因果業力、無明煩惱、我執習氣、無常、佛性、般若智慧,也是無形相的。
所以,看見而不存在的,易懂而不多;看不見的存在,難懂卻很多。能懂後者末項的(實相無相),又有幾人呢?
註 1 :吉布斯在科學史上被稱為「物理化學之父」。
星期二, 7月 11, 2006
第一個五天的工作
回歸九年,特區政府為這“點”亮起綠燈,終於落實推行五天工作,對在政府部門的筆者來說是一件大事 - 皆因上班的模式改變了,連帶起床、梳洗、出門的時間也變得要提早一些。
第一個五天的工作,感覺良好,皆因乘車時還未到達人潮的高峰,地鐵裡看不見擠擁的人頭。然而,筆者於紅磡東鐵八時半左右出閘後,發現在過海隧道的行人天橋上,出現筆者前所未見的雙龍出海。想了一下之後,筆者才明白香港人的效率奇高 - 未到最後一秒鐘,也不會出門候車(過海),故此晨早便會出現人龍奇景、車龍奇觀。
所以,第一個五天的工作,除了提高工作效率,令人早睡早起,身體健康外,也令人大開眼界,蔚為奇觀!
星期一, 7月 10, 2006
難與不難
自由貿易不難,難的是平均增長;自由選舉不難,難的是社會和諧;自由選擇不難,難的是明智抉擇、達致雙贏;諷刺政府不難,難的是提出高見、解決問題。
當千里馬不難,難的是遇到伯樂;
賺錢掘金不難,難的是如大海涵、不擇細流、多少不嫌、大小通吃、騎驢找馬。
豬朋共聚不難,難的是兩脥插刀、能非其非。
擺酒宴客不難,難的是高朋滿座;
吃喝玩樂不難,難的是吹水抹嘴、真誠對話。
結婚生子不難,難的是想法一致、共同進退;
經營婚姻不難,難的是角式磨合、互相照應、共付開支。
每年增薪不難,難的是加官晉爵、平步青雲。
人生沒事不難,難的事共有兩件:
1. 賺別人錢進自己袋;2. 改變看法接納人意。
禪語睿智不難,難的是只可意會、不可言傳。
星期三, 7月 05, 2006
千里馬
談到馬,筆者聯想起千里馬。其實,怎樣才算是千里馬呢?古語有云:路遙知馬力!可見,沒有走過千里路的馬,怎能說是千里馬呢?古語亦云: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。雖云書中自有黃金屋,但讀萬卷書不通,等如白讀;行萬里路不達,等如白行。
韓愈先生說「世有伯樂,而後有千里馬;千里馬常有,伯樂不常有。」要算你是一匹千里馬,如果跟伯樂無緣,沒有得到伯樂的賞識,也不能鶴立雞群、脫穎而出。可見,凡事要靠因緣,因緣之中最重要的還是「因」- 自己,凡事靠自己才能有緣份。外緣再多,若是一歇不振、一暴十寒,即使天降橫財,也無力把它撿起,你仍然貧窮。只有勤勞地工作的人,才能獲得「緣」助。
所以,自喻為千里馬的人,亦同樣要放下身段地去走路走路。如果不幸馬匹死了,更是要“馬死落地行”。
天下無難事,在其為與不為耳 [1]。正如慧開法師的開示:練武不鍊功,到老一場空!真正的成功者,非絕頂聰明的人,而是能夠堅持,有定力、慧力、信力,肯下真功夫的人。
筆者有一好友正在找工作,希望他能明白,走遍千里路也未必能找到伯樂,皆因伯樂是可遇不可求,走過千里路後,也不一定能成為千里馬。
星期二, 7月 04, 2006
風氣的腐化
筆者就親耳聽聞過這樣的一個故事:
有一位女子,讀書時遇過不少裙下之臣,唸大學時也不乏君子好逑。踏出社會工作後,終於有所依歸,結婚嫁人去也。婚後倆口子的生活,也算愉快,而筆者跟他們倆亦有數面之緣。婚後兩年的光景,筆者近來在一個聚會又再遇見這女子,卻一再不見她的夫君出席。細聽之下,才知她最近跟丈夫分開,把房子賣掉,原因是有第三者。
哪誰搞砸這段只有兩年光景的婚姻呢?那第三者是誰呢?
原來這個女子是別人的第三者,那還不算奇。最匪夷所思的,她的對象竟然是一個女子,賣屋原是為了與她“共賦同居”,而那個女子卻為了另一女子捨這女子而去。據她所述,當中“涉案”的可能不只是一個普通常見的三角關係,而更可能是八角互換的荒謬行為!經過婚姻失敗、感情挫折,這位女子已到達酗酒濫藥的境地。
人性墮落到如斯地步,夫復何言?
孽緣可怖,切記慎之!
星期五, 6月 30, 2006
素食的理由
有一些人,他們雖不是佛教徒,也對動物有很深厚的感情和愛心。他們除了不忍殺生之外,也不忍他們屈居於狹窄且缺乏活動的丁方斗室內,吃那些充滿了增肥激素和抗生素的飼料。他們認為,少些人吃肉就會少些人畜牧,從而少些動物受害。
此外,有一些人卻是為了貧窮地區的人類而素食。他們認為在同一面積的土地上,種植穀物、蔬菜、水果等植物,該地食物的產量定會遠勝畜牧業所生產的糧食。而且,畜牧所帶來的污染物與廢料,亦大於耕種,不利環境保護。所以,這類素食者除了不吃肉外,也不吃不用殺害動物而得來的相關的產物(例如:無受精蛋和牛奶乃至蛋糕、芝士、乳酪、冰淇淋等)。
筆者曾聽過一些台灣中醫在香港的講座,指出動物被殺前,會因極度驚慌和害怕,而產生大量的毒素。被殺後,因血液循環停頓,毒素不能從體內排出,吃了這些肉會影響健康。筆者在英國留學時,亦曾有緣遇到一些素食的同學。與他們在午餐聊天之後,才知道他們是來自歐洲,因害怕瘋牛症才變成素食者。
素食的確有不同的理由。無論是宗教原因;愛護動物;糧食的生產與分配、環保等,均是出於素食者對其他眾生的著想。為著自己的健康而吃素,也是好事。但願其他的素食人士不是因瘋牛症、口蹄病、禽流感等而被逼吃素。不然,《韋言人語》的撰文食肉的素食者可能與你有關。
有興趣知多些吃的學問,可參閱香港素食學會的文章。
星期二, 6月 27, 2006
黃金之旅
筆者對旅行的記憶不太多,能記得的,都是大學畢業以後的旅程。
還記得筆者第一次自己坐飛機出外所到的國家,就是好友移居到的加拿大。當年還懵然不知的坐西北航空,從香港去溫哥華和多倫多兩地竟坐了 8 次飛機。之後的旅行,就托賴工作的機緣。除了到過較落後的孟加拉,也去過澳大利亞的墨爾本、悉尼和布里斯本。
闊別黃金海岸多年,今年夏天本來也有緣再到澳國一行,但因妻子已腹大便便,所以把這黃金機會讓給同事。退而求次,選擇了屯門的黃金海岸酒店作為三天兩夜的度假地。
筆者對是次的假期,可以用黃金之旅來形容。為什麼?因為入住時,酒店把筆者的房間,免費提升到有陽臺的房間,間接省了 200 多元。陽臺下面是樹映婆娑的露天泳池,黃昏在按摩池裡浮沉,實在美妙。再加上半價的晚餐,真的有點物有所值的感覺。晚間在陽臺觀星和看夜景,煞是好看。令筆者最興奮的,就是沒有預計的免費世界盃直播。雖然是次行程只有三天兩夜,但相比五天四夜的沙巴蜜月之旅,也不惶多讓。
雖然,筆者希望每次的度假旅行,能夠有飛翔的感覺,但能在一個有椰樹的海邊渡假,也是一種很好的享受。
星期一, 6月 19, 2006
愛情
- 浪漫與浪費
浪漫 - 明知那個女孩子不愛他,還送給她 999 朵玫瑰;
浪費 - 明知那個女孩子很愛他,還送給她 999 朵玫瑰。
- 女人的兩個版本
每個女人都有兩個版本:1. 精裝本和 2. 平裝本。
精裝本是給別人看的,平裝本是給家人和丈夫看的。
如果丈夫在婚姻中,只看到妻子的平裝本和別的女人的精裝本,就是婚外戀的危機。
- 愛情宣言
結婚是愛情的墳墓;但是如果不結婚,愛情就死無葬身之地。
- 他/她的未來
男人從不擔心他的未來,直到他找到一個妻子;
女人常常擔心她的未來,直到她找到一個丈夫。(青年女作家南鶯)
- 男人長壽的秘訣
吃胃能消化的食物,
娶自己能養活的女人。
- 掏錢與關係
男人掏錢是情人關係;
女人掏錢是夫妻關係;
男女搶著掏錢是朋友關係。
筆者以為,最好的關係就是:無論誰付錢,都無關係!
- 愛情/婚姻的程式
愛情是一種腦力勞動,婚姻是一種體力勞動。
愛情仿彿打橋牌,全靠算計;婚姻仿彿打麻將,全靠運氣。
- 女人與男人
女人面對愛情時比較笨,喜歡被人哄,而男人示愛,則越不顧自尊,越動人。
- 經典語錄
相親是“經銷”,戀愛是“直銷”,徵婚是“招標”。
在愛情中,有人“視死如歸”;在婚姻中,有人“視歸如死”。
- 過去與現在
過去,我要熬到半夜他才離去;現在,我要熬到半夜他才回家。
- 結論
- 錯的時間,遇見錯的人,是一段荒唐;
- 對的時間,遇見錯的人,是一場心傷;
- 錯的時間,遇見對的人,是一生嘆息;
- 對的時間,遇見對的人,是一生幸福!
(文章內容轉載自互聯網)
星期五, 6月 16, 2006
霍金名句 - 宇宙和女人
史蒂芬.霍金的名句:
- 女人的起源 - 不假設神的出現(即不可假設女人來自男人的肋骨)
- 宇宙源自大爆炸 - 女人可能來自金星(男人可能來自火星)
- 時間在一個無限的密度及時空交錯的點出現 - 女人則在一個有限的時空“雙”對的點出現
- 追求女人猶如沸騰水泡 - 有些會爆破消失,有些最終結成眷屬
- 追問「宇宙開端前的時間」無意義 - 女人追問「男人結婚前認識的女人」亦無意義
- 宇宙大爆炸產生超高溫 - 邂逅則產生激情
- 宇宙始於爆炸止於黑洞 - 戀愛始於邂逅止於婚姻
- 女人跟宇宙一樣 - 但前者比後者還要複雜
星期三, 6月 14, 2006
能源與環保的難題
打從地球開始有人類的一天,人類就在地球上製造垃圾。人類在工業革命以後的廢物生產量,更是令地球先生食不完、吃不消,是故有環境保護的課題出現。地球有人類的一天,根本就不可能有絕對環保的活動(睡覺除外)。問題只是當大自然還未到達完全失衡的地步,人類仍可以繼續使用大自然的能源。
然而,所有的產電方法,都有環保理由去反對。除非我們能接受日常的生活素質,回落到工業革命之前的水平,以人力或動物力生產。否則,我們只能從各種方法中,採用較環保的方法製造能源。也許,最環保的產電方法,就是以減肥單車或牛馬車發電。要不然,我們可以考慮把打雷時極大的電能儲存起來。
佛教與自然生態一文提到,宇宙萬物雖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但人類加速的摧毀實令人汗顏!人類應維持並保護環境,自然生態才能平衡,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。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?
星期二, 6月 13, 2006
數學難題
阿佛雷德.諾貝爾,為什麼當年沒有設數學獎呢?
- 阿佛雷德.柏哈德.諾貝爾( Alfred Bernhard Nobel, 1833 - 1896),與當時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數學教授,米泰.萊弗勒(M.G. Mittag-Leffler, 1846 - 1927)有嫌隙,諾貝爾不想設數學獎,正是要防止米泰.萊弗勒,權傾朝野,隻手遮天。
- 諾貝爾的發明,不需要借助任何高等數學的知識,其數學知識,可能還不超過四則運算和比例率。19世紀的後半世紀,化學領域的研究,一般也不需要高等數學。作為一位發明家和工業家,他認為數學,不是人類可以直接從中獲益的科學。事實上,在歷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,從事實驗科學的人,要比從事理論科學的人還要多。
- 諾貝爾預計,儘管沒有數學獎,20 世紀以後的數學研究和發展步閥,從來不會停歇。
- 諾貝爾預見,數學有菲爾滋獎、奈望林納獎和沃爾夫獎,不須另設獎項。
- 諾貝爾認為,數學永遠是一個難解的難題,該由“行家來猜想”。而龐加箂猜想(The Poincare Conjecture)亦最終在 21 世紀,由兩位龍的傳人數學家朱熹平和曹懷東證明了!
星期二, 6月 06, 2006
優勝劣敗之因
可見,基因只是一個先天的因素,而不是左右結果的所有因素。
佛家有提到,人一生的際遇(果),是因緣和合。這裡的因,是指前生種下的因,當然也決定了下一生(即今生)的基因。緣,當然就是我們後天的條件和原因。我們的學識、努力、經驗,是成功的因。但如果人生欠缺運氣,就不能達到十分成功。張眼看看,我們可發現很多不濟的人當老闆、領導,筆者也曾問自己,世事為何會如此呢?
人生不是宿命論,可見基因不能決定優勝劣敗,哪人當老闆,哪人是足球先生。但如果我們從優勝劣敗究因,就會發現基因以外的因。運氣,就是其中之一喔。
星期一, 6月 05, 2006
從優勝劣敗看世界盃
其實,優勝劣敗不單是一個結論,也是一個道理。優秀的勝過差劣的,筆者認為沒有什麼不妥。
韋言仁語提出世界盃是優勝劣敗的例外,筆者不大同意。雖然冠軍只得一個,但勝出的一方,就是較優秀一點。雖然成功或需靠一點運氣,但如果運氣優了一點,成了冠軍,就是優了那運氣的一點。
自然界中,生物繁衍可能有不同的模式:從極複雜的多夫多妻,到較先進的一妻多夫、一夫多妻,以致最簡單的一夫一妻。
多夫多妻之所以複雜,就是資產的繼承問題,一定會大打出手。
而一夫多妻在動物世界,有可能較一妻多夫優勝。芝加哥大學有研究發現,遠古女性不忠影響男性睾丸。從物種雜交到人性的情義貞潔則指出,守貞戀巢是雌性物種基因遺傳的最大保障,雜交合於雄性物種最大生殖利益。由此可見,夫是不可多得的 =P。
雖然,或許人類祖先曾與黑猩猩雜交,但他們(人與猩猩)之間的交往(甚或性接觸),不一定代表演化論的存在,人與猩猩可能根本就是兩個既存的獨立物種。筆者雖然唸過科學,卻對進化論或演化論有所保留。至少,現今的法律上,是不認同和容許跨物種婚姻。
毫無疑問,人類相對其他動物,是較優秀。至少,我們還未曾看見黑猩猩會舉行世界盃或奧林匹克。
星期六, 5月 27, 2006
丹布朗福音前傳
韋博士:『你是誰?』
聲音:『我是西方淨土的教主,阿彌陀佛。』
韋博士:『我還未相信佛喔,怎能幫你呢?』
阿彌陀佛:『沒關係,這正是我要找你的原因,我要找一個未信的人來幫忙,立場較為中立一點。』
韋博士:『那,我可以怎樣做?』
阿彌陀佛:『故事是這樣的。』
一天,我跟上帝閒談,他很慨嘆地說:『地上所有子民,都是我的使者。我曾派遣達文西把密碼顯示在博物館的油畫裡,可惜世人吝惜,不肯花錢參觀博物館,令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出現嚴重虧損,使香港的審計署有機可乘、借題發揮,讓特區政府抓到政治把柄。
於是,我再找丹布朗替我把福音宣揚,原意只是希望考驗他們對我的信念,卻激發前所未有的爭議。世人真的愚昧,竟然對我的信仰產生動搖。如果能有賢士替我把問題解決,事情就好辦了。』
阿彌陀佛跟上帝說:『沒問題,我可以找聰明的韋博士解決這道難題。他會替你把丹布朗福音說明。』
韋博士:『原來這就是《達文西密碼》的因由,阿彌陀佛!』
(註:本故事純屬老作,如有雷同,實屬巧合)
星期三, 5月 24, 2006
3 8 制
3 8 就是:8 小時工作 + 8 小時休息 + 8 小時睡覺
筆者很認同他的說法,最高工時,某情度上是應該的,皆因作息不平衡,身體不健康,有錢都補不了。筆者以為,資本主義企業,間接製造文明的奴隸。長時工作,令人們失去該有的休閒空間,減少了家庭共聚的時間,衍生社會問題。至於最低工資,也無可厚非。皆因如果人們賺不夠基本生活費,最終受害的,還是政府和納稅人,負責養這些綜援戶。
有人質疑,最低工資,跟共產主義無別。其實,無論資本主義也好,共產主義也好,都不是制度的問題,而是人類的私心產生問題。
筆者以為,共產主義在現實社會,是一個失敗的例子,皆因它以政治目的出發,凡人不會自發向善,人們認為在社會不圖謀私利的結果 - 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。共產主義在佛教的僧團,是一個成功的例子,皆因它以教化人民為目標出發,人人都自發向善,每人都深知在僧團圖謀私利的惡果 - 死墮無間地獄。
正所謂:衣祿足然後知榮辱。一個社會繁榮與否,全賴策略的妙用。《韋言仁語》說的對。只為一己私利,從來都只能帶來短期和平。以大目標為目的,才會達到長遠的平衡。
一個成功的政策,是要把目光放遠一點。3 8 制的目標,是以老百姓的健康生活為依歸。香港近期一個接近成功的例子,就是政府部門推行五天工作。從提出到落實,為時不到半年。試問有哪一個政策可以如此訊速?
金錢是抓不完的,何苦把把性命押下,健康賠上?
星期六, 5月 20, 2006
昆蟲相親記
星期三, 5月 17, 2006
男人與女人
- 男: 交往這麼久了,咱們...同居吧!!
女: 我爸媽不會原諒我的
男: 如果我們結婚呢!?
女: 我不會原諒我的
- 甲女: 我上次暗示男朋友說, 女人喜歡能長久保存東西,結果第二天我就得到一枚鑽戒, 妳也可以對男朋友如法炮製呀!!
乙女: 這方法我早用過了, 結果第二天我收到一包防腐劑 - 女: 男人結婚需要什麼!?
男: 勇氣
男: 女人結婚需要什麼!?
女: 運氣
- 男: 妳買這麼多東西, 到底是需要還是貪婪!?
女: 當然是需要
男: 那妳到底需要什麼!?
女: 我需要貪婪 - 甲: 我把未婚妻甩了,現在她打算告我
乙: !@#$%^&*
甲: 逃婚應該是民事還是刑事!?
乙: 是喜事
- 女: 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個女人
男: 失敗的男人背後呢 !?
女: 一定是有太多的女人
- 甲: 我要結婚了
乙: 好傢伙,有本事的男人才能結婚
乙: 新娘是誰!?
甲: 一個沒本事的女人
- 女: 我有一個壞習慣希望你能容忍,同一件衣服我從不穿出去兩次
男: 我也有一個壞習慣希望妳能容忍,同一個女人我從不帶出去兩次
(文章轉載自電子郵件)
星期一, 5月 15, 2006
星期二, 5月 09, 2006
星期二, 5月 02, 2006
深 = 難?
筆者以為,基礎理論,不等於不容易。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,學問也是同一理。
建樓打樁,需要的是:地底的部份 - 深入,地面的部份 - 淺出。基礎理論的研究,是學者的工作。但在這世界上還未有基礎理論的時候,科學應用或是經濟活動,已經存在。
可見,理論是不是一定由基礎結構入手,並不重要。一個成功的學者,就是他能把艱深的重點,以深入淺出的方法,把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裡。
誰人沒有聽過納米科技的應用?用家,需要明白什麼是納米、具體技術程序是怎樣嗎?誰人會有興趣聽具體技術程序?什麼人只理會它的用途呢?我們明白了聽眾是誰嗎?
星期三, 4月 26, 2006
現實是殘酷?
有一天,筆者正在辦公室的案頭裡埋首苦幹的時候,電話忽然響起來。接聽之下,才發現又是那些推銷電話。那個人的開場白大概是這樣:「你好,我叫某某,是代表某某保險公司打來的。相信很多人都以為保險是... 」
對於這些耳熟能詳的對白,筆者當然是駕輕就熟的回應道:「對不起,我沒有空!」然後就是把聽筒往電話機一掛。筆者忽然突發奇想地沉思了一下:這樣對她,是否很殘酷呢?
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到,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。可見,現實就是現實,沒有殘酷與否。道德經第五章有云: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易經亦云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;天不行健,君子尤要自強不息。能在逆境自強的人,便不會成為芻狗,不會覺得現實殘酷。
所以,一個見慣風浪,歷盡起跌的數壇老手,便會明白數字是個遊戲;現實,也都只是個遊戲。問題只是,我們學懂了這遊戲的規則嗎?
星期一, 4月 24, 2006
休息與工作
前文提到,人生是要平衡工作與休息。
筆者有個朋友,他有理想,有學歷,有時間,卻沒有金錢,沒有事業,沒有營商經驗。他很想創業,但卻欠第一桶金。筆者替他慨歎之餘,也覺得他可以這樣:
- 先改變休息與工作的比例
- 在其他有規模的機構小試牛刀 - 測試自己的市場價值、儲第一桶金
- 再進行小規模的營運 - 測試市場反應
- 有了第一桶金 + 參考他人營商經驗 + 明暸市場反應 = 創業基礎
記得筆者的小學數學老師曾在筆者的紀念冊內這樣寫:
3 分學識 + 3 分努力 + 3 分經驗 + 1 分運氣 = 10 分成功
筆者希望朋友能明白,建功立業,並非朝夕。如果能把《一個數學的故事》往後的光陰,變成《一個數學家的創業故事》,不光把理想拿來作文,時間就會變成金錢和事業。
所謂何事?
所謂「何事」,這個問題很大,不容易答。
大的「何事」,筆者不懂得答。小的「何事」,筆者倒可以分享一下。
筆者以為,人生的所為「何事」,最基本,就是解決「吃」和「睡」的問題,即是「衣食住行」中最重要的兩項,皆因除了「衣」與「行」,「食」、「住」就是每天都必須的。
一個人的問題,是較簡單問題。然而,一個人以上的「吃」、「睡」問題,就是不簡單的問題。所謂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,「食」、「住」就成了一個家庭的基本事務,指定動作。
古語有云:男人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筆者以為,「立」,就是建功立業,成家立室,揚名立萬。要成家立室,得先要建功立業。要建功立業,當然是要努力工作,積穀防飢,儲錢投資。
筆者記得以前讀大學時,曾跟校友瞎聊。談到最理想的工時,就是每週工作四天,休息三天,這個當然不存在的夢想。但夢想之外,每週五天工作,就是實際的基本標準。
可見,人生的所謂「何事」,就是平衡工作和休息。
後記:如果工作和休息的比例失衡,就是問題。休息 >> 工作,也是問題。
星期三, 4月 12, 2006
一個佛學故事
年輕僧人也禁不住隨聲附和說:「這真是塵世上難得的一條淨溪了。」老禪師笑笑,什麼也沒有說。
但不久,便下起了暴雨,那場暴雨下得風狂雨驟,滂沱大雨停下後,老禪師把缽遞給年輕僧人說:「現在,我實在口渴得很,請你帶著缽去剛才經過的那條小溪盛回一缽清水來 。」
年青僧人高興地接過缽馬上走了。
過了一會兒,僧人失望地回來了,老禪師問:「水呢?用缽盛回清水了嗎?年青人沮喪地說:「我找到了那條小溪,可那條小溪現在渾濁不堪,有小鳥飄落的羽毛,有枯草,還有許多被暴雨沖下來的枯木屑,根本就喝不成,所此我就空缽趕回來了。」
老禪師說:「那我們就等一等吧。」
禪師和年輕僧人在樹林等了半上午,禪師吩咐年輕僧人說:「現在,可以再去找那條小溪端回一缽清水回來。」年輕僧人說:「那條小溪太臟太渾濁了,怎麼會有清水呢?」
禪師微微一笑說:「你現在盡可放心地去肯定能盛回一缽清水的。」年輕僧人半信半疑地走了,他穿過茂密的樹林,走過濕漉漉的草葉上挂滿晶亮晶亮雨珠的草地,到了那條溪邊一看,他十分惊訝,原來這條小溪又清亮極了,那水像晶瑩的玉液,溪底的沙子石粒粒清澈可辨,游在溪水裡的小魚小蝦,像游在透明的空氣裡。僧人彎腰俯在溪邊,就像是對著一個光亮的鏡子,一根根眉毛都清晰可見...
年輕僧人高興地盛了一缽清水,然後小心翼翼地端著回去找禪師,見到禪師,年輕僧人說:「真是奇怪,這少半天的功夫,那溪水又變得十分澄澈了。」老禪師接過僧人的清水,把它潑在地上說:「我並非什麼口渴,如此三番五次讓你去看那條小溪,我只是要讓你明白一個道理。」
年輕僧人低頭想了想興奮地說:「我知道這個道理了,那就是,在生命的河流中,沒有甚麼東西是永恆的,只是需要我們的耐心。 」
老禪師聽了,贊許地輕輕點了點頭。
生命的河流是沒有什麼是水恆的,歡樂與憂愁,貧窮和富足,困難和得意,笑容與淚水 ... 只要當我們面對的時候,能有一顆平和而寧靜的耐心。
有一顆耐心,事情與世界就一定會有讓人滿意的轉機。
【本文轉載自觀音之友 2006 年第 3 期《忍耐的心》(李雪峰)】
筆者後記:一顆耐心毫不簡單,但它畢竟只是顆簡單的心呀!
星期二, 4月 11, 2006
痛與苦
筆者以為,痛,可以分為身體的痛和心靈的痛。
在加拿大,有一些專門探究痛苦的痛苦專家(Pain specialist)。他們是一些麻醉痛症專科醫生,主要以口服療法和觸發定點注射(trigger point injection),及中樞神經皮層注射(Epidural injection)方法,來處理有機病因(Organic cause)以外的痛苦(即肉體沒有特殊問題,但卻有痛症出現)。可見,無論身體的痛,或是心因性的病痛,都是痛!
身體的痛,除了生病的痛之外,也可以是按摩推拿時的酸痛,或是生產孩子時的陣痛。可見,後兩者的痛,不是痛苦(痛苦在感覺存在的當下),而是痛快(快樂在感覺消失的當下,或消失之後的結果)。至於心靈的痛,可以是由與身體沒有關連的東西所產生(例如:我們丟失了 $1,000 元)。 可見,肉體的痛跟心靈的痛,不一定是有直接關係。而且,痛也不一定是苦的。
最近有緣看到一篇名為《人總以為自己懂得別人的痛》的文章,很同意它的結論:不論是身上的痛還是心裡的痛,沒痛過,又如何懂呢?
那麼,什麼痛是可以忍受的?筆者偶然在網絡上看到這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,很認同那個作者的結論:「承受」跟「忍受」是兩回事,所有不能承受的痛,都可會是可以忍受的。有些痛,其實可以承受,只是我們拒絕面對,於是它便被納入「不能忍受」的版圖上;而一些痛,明明難以承受,卻因為我們的信念與堅持,於是能在「可以忍受」的版圖上刻上滴血的記號。
當「不可忍受」的版圖被倒置為「可以忍受」,苦的感覺也會倒置了麼?
星期日, 4月 09, 2006
Guest List 的啟示
靈機一動之下,才發現英文亦如是!
近日工作關係,同事需要準備一份 Guest List,問及我知不知那份清單裡,會包括什麼大人物。事實上,我真的沒有資料和頭緒。我跟她開玩笑的說那份是 Guess List。
有時工作上遇到難題,真的需要轉轉腦筋。如果我們去 guess 份 list,至少會得出一份 Guest List 的草稿,只要不把它搞錯為 Gas Lease 就行。 當然最好是 guess least 就能 get (the) needs 就最完美。但人生最困難的課題,莫過於現實與理想間的矛盾。
哪怎樣處理矛盾呢?台灣的《彭明輝教授》和《聖嚴法師》分別在《當下頓悟》和《網來道場》,引述了古人所說「知足常樂」這句成語,至今是如何有用地去化解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。 筆者在《女人甲與男人乙》一文,也引述了《聖嚴法師》的金句:我們想要的很多,需要的真的不多 (“Guess”least, get the needs. )。
星期六, 4月 08, 2006
是與非
- 是其是
- 是其非
- 非其是
- 非其非
筆者以為,
- 「是其是」乃贊成正確的事,是好人;
- 「是其非」乃贊成不正確的事,好人有限;
- 「非其是」乃反對正確的事,是為反對而反對的人,是政客所為;
- 「非其非」乃反對不正確的事,是良師益友。
人生在世,有「是其是」的人,但鮮有「非其非」的人;能「是其是」且「非其非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那麼,甚麼是正確的事情呢?筆者沒有絕對的答案,但倒有一些個人的見解,可以與眾分享。
正,是正當、適當、恰當;確,是真實、無誤。筆者篤信佛教,當然是以宗教戒律為人生正確的目標。其實,無論什麼宗教,只要是導人向善的,都可為人提供向善的正確方向。佛教以五戒十善 [1] 為人生的目標;天主教以十誡為人生標準;而中國傳統的儒教,則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,為人生的楷模。可見,宗教戒律,能說明「是」(恰當的事情)與「非」(不恰當的事情)。
後記:《韋言人語》在《絕對與相對》提到的白馬非馬論,只是那個公孫龍企圖策馬出城的詭辯和奸計。無論他如何漂亮地辯說多千萬遍,也改變不了白馬的基因排序,是屬於馬類基因圖譜的鐵一般事實。
註 1:請參看拙作黑白之間 註 1。
星期一, 4月 03, 2006
絕對與相對
看過《韋言仁語》的社會“科學”和科學與宗教 的撰文,筆者很同意他的說法:「語文是非常奇怪的東西,同一句說話,可以有極端不同的意思。」可見世事是沒有絕對的。
筆者認為,科學也好,宗教也好,沒有誰是不能容納誰的,所以沒有絕對的東西。筆者相信這個說法,必定會引起很多一神論者群起而攻之。但事實上細想之下,我們在邏輯上不難發現,世上如果有絕對的東西,就該有絕錯的東西。所以筆者認為,『對』,都是相對地絕對。然而,對的另一面不一定是錯,可以是『反對』。我的朋友說我撰文反對,也都只是誤解筆者說他錯吧了。
朋友認為,「白馬是馬」,「西施狗是狗」,「量子力學是物理」,其中的「是」都意味著「部分」,筆者認為這個說法有點問題。 如此推論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;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是人否?可見「是」的意義,可以是「包容」。筆者認為,「部分」跟「類」,是不一樣的。「白馬是馬類」,「西施狗是狗類」;而「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部份,是科學類」。
由此可見,部分,是構件;類,是把各種“獨立”的構件成品歸納分「類」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;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是人的部份。黑人、白人、黃種人、紅種人、啡種人,是人類。
那可能有人會問,「構件」跟「類」,有啥分別?
相對地絕對,絕對地相對。
星期六, 4月 01, 2006
信仰與科學
有關信仰的問題,筆者記得曾經有緣聽過《見道法師》的開示 [1]。有興趣的朋友,可參考附註筆者筆錄了 4,700 多字的佛學講座內容,便會對信仰、信心、科學、宗教、生活等問題理解得更清楚明白。
筆者認為,人生除了信仰宗教與否,還有現實的生活。所以,信心的問題不該單是宗教問題,她還屬於生活問題。宗教的存在,實是為了彌補物質生活以外所能提供的心靈食糧;是為了填補法律以外的漏洞,樹立道德的標準。而信心是心靈的一份子,是生命的元素。
就如《見道法師》說:
- 「信心的作用是來清除不信之心、疑惑和猶豫之心。 」
- 「只要我們的心靈一日有錯誤,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都會有缺點。」
- 「每個人都需要信心,有信心就會作出一些正面的改變。」
- 「當我們相信,我們才會發現一些優良的品質,而不是當我們發現,才會相信。」
- 「有信心才會看到完美的東西。」
所以,《韋言人語》把科學包含於宗教之內的說法是對的!但「科學是回教」、「科學是佛教」的說法,語法上有點問題。回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佛教、道教、儒教、印度教等,是宗教。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數學等,是科學。科學、哲學、文學等,是學科。既然宗教是大集,就該是大集對大集 - 科學是宗教(的一部分)。至於,「回教是科學」,「佛教是科學」,語法上也不全錯,皆因宗教是大集。所以,宗教是科學(、是文學、也是哲學)。無論怎樣說,人們都會聽得明白,絕不會搞錯的。
註 1:
信仰的問題 - 現代人的生活跟信仰有什麼關聯? 從討論這個問題,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信念是個人精神生活中一不可缺少的元素。
來聽今晚這個講坐,不一定要是信仰者,但至少會是我們對信仰開始有些少問題,有些少想理解。首先,什麼是信仰呢?一般來說,我們是用信心這個字,信仰都是信心的一種。信仰是一個心靈的方向,宗教的方向。我們可以先談一下什麼是信心。信心,我只能用佛陀的解釋來向你們解釋,可能對其他人來說,信心不知是什麼呢,但佛陀卻有很清楚的解釋。信心是心靈的一份子,生命的元素,是一個自然的善心,它的作用是來清除不信之心、疑惑和猶豫之心。
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大的。信這個字,對我們來說,是幾有衝勁,不是一個隨口講的字,是一個依靠和依止的感覺。當我們信的時候,是怎樣的?有一個打開心靈的感覺、感受,去接受一些東西。好像要跳過去,接受一些東西。這個信字是要我們有一個幾大的改變(a leap of faith),用信心來跳過,跳過什麼,下面再談談。
當人有信心的時候,是什麼感覺?是一個舒服的感覺,很安詳、安樂,受保護、一個平靜的感覺。我們可以看一下另一個極端的例子,例如我們面臨生命的結束,是很容易會很慌張的。為何很多人在醫院死亡的時候,神父或法師要走過去幫面臨死亡的人呢?因為人(我們)面臨死亡的時候,整個依靠的世界、人物、身體等東西,全部開始使我們失望,因為這些東西開始消失。我們所依靠的東西,好像慢慢蒸發到空氣裡。我們站在死者的角度來看,我們的世界在開始消失。那時,我們還有什麼東西可以信、可以依靠呢?要安詳地渡過死亡,我們要的是信心!因為信心能超越這平凡的世界,這是一個很特殊,而在宗教上培養的信仰。
首先,普偏來說,信心在我們一般的社會裡面,有些什麼角式,重不重要呢?可能一天過了,我們也沒有想過信心這個東西,沒有花時間培養這個信心的力量。在我們生活裡,信心對我們有很大影響。首先我們看一下沒信心的情況。我在青島和一個七歲大的小女孩談話,她很聰明,懂得英文,對話差不多像講政治 [眾笑]。她說:“有兩種人我不信。我不信醫生,現在的醫生信不過,為了賺錢,他們會給你不需要吃的藥。還有,我不信警察,不知道他們是害你或是幫你。” 但她媽媽說沒有教她這樣想(雖然父母常說不要隨便信人)。我們可以想一下這女孩長大後所進入的,會是一個什麼世界呢?是不是一個安樂、平靜、安穩的世界?幸好,她說:我信任老師。
很多人連自己的丈夫、太太都開始信不過。可能媽媽會跟你說:“龍鳳手鐲是你的,要放在自己的保管箱,保住自己,不可和人分享,你沒有錢時,是依靠這些東西” [眾笑]。越來越少人有 joint account,因為有什麼事時,也還自己那份 [眾笑]。荷里活的人結婚,會買很重很重的保險,保險裡寫著,你有什麼什麼的行為,我就可以給賠得到多少錢 [眾笑]。不同層次,不同嚴重性的行為,我便可得多少。這樣的關係,是一個怎樣的關係?我們身邊的人,一生的伴侶,應該是一個我們可以信任的人,可以寄托,有信心,一個值得信賴,依靠我們的人。如果不是這樣,我們為什麼走在一起呢?
我們現在其實想信什麼?譬如講番夫妻關係上的相信,是一個永遠愛我一生不變的人 [眾笑],我苦難時他很樂意幫助,"tum" 我開心。沒錢時他會捨得,困難時可共同度過,有樂要大家一齊分享,有無D咁樣?人呢 [眾笑]?我們想找尋這件真實的東西,想看見有這件東西,看見一件好似是可靠的東西,我們便可放我們的信心在上邊。我們可以想像一下,拍拖、談戀愛,跟著求婚、訂婚、結婚的那段時間,我們不斷不斷地培育我們對對方的信心,跟著覺得如果這個是一個值得我們投資的人,便作出我們的生命賭博,把信心放上去。每個人結婚都是希望長久的,但慢慢地我們可能發現有些不預料的事情開始發生出來,信心好像開始有些動搖,會問自己是否錯誤地信任這個人呢?跟著信心開始減低,越看越開始信不過,要開始保護自己,把心窗關上,本來很樂意打開,當沒信心時,現在開始有段距離。
其實,我們能否找到一些可以完全信賴的人或事物呢?我們覺得,如果要我們信一樣東西,它一定要擁有一些真實的特殊品質,我才可以放我的信心在上,信賴它,不然,就好像買了冒牌貨。一般的科學家也這樣來會作一些結論,不會憑空立論,從實質的證據上,得到一些可靠的結論。心靈修行者,發展信心的時候,我們會慢慢發覺,其實,我們是在找我們提出的想法。當我們相信,我們才會發現一些優良的品質,而不是當我們發現,才會相信。
回說那七歲小女孩,如果她保持不信之心,她面對未來的社會,有沒有信心,有沒有安全感?我們可看現在香港人的心態,我們對現在的社會信心不夠,減少信心,那後果會是怎樣?社會會變得越來越好,還是越來越差、越來越多缺點、問題?從效果來看,這是很實際。信心,是有它的作用。缺乏信心的效果是怎樣?有信心的效果是怎樣?
我們先看缺乏信心的效果,在社會上生存的感受,沒安全感,沒有可以依靠、受扶持的感覺,要自己去一個人面對充滿缺點、問題的生活環境。如果所有人都是這樣想,那怎辦呢?一早起來都一片灰的。所以,每個人都需要信心,不是迷信,信佛或念佛那些人才需要。每一個人都需要了解什麼是信心,怎樣培養,怎樣運用。我們怎樣由缺乏信心或不信之心,帶到信任的心態呢?
佛陀怎樣教我們呢?基本來說,佛陀教我們怎樣去作出一些改變,佛法的本質就是作出一些改變。萬物,萬法無常,那是一定的,自然會改變。但佛法特別教我們怎樣作出一些正面的改變。改變而使我們得到正面、有益的經歷、經驗,帶來快樂、幸福的經驗,而不是痛苦的經驗。
要作出一些改變,我們需要有一個很純凈的、不污染的、平靜的一個心靈。從這個基楚,我們可以看到,心中培育,而可以作出一些很大的改變。從自我為重,我愛的態度,改為以他人為重,珍愛他人的態度。從我慢、驕傲的態度改為謙虛的態度。從很想得都利益、自私的態度,改為願意接受挫敗,奉獻勝利的態度。從我執,改為無執。雖然我們作出這些很大的改變並不容易,在心靈上是作一個很大幅度的改變。要有這樣的改變,我們需要有一個很平靜,清靜,不污染的心境。然後我們可以很自然地作出一些改變。這個很平靜,清靜,不污染的心境就是信心。有信心,就會作出一些正面的改變。信心的作用,是一個善良的啟發,本質是善良,使我們有一個很大的意願,很大的希望。我們有希望的時候,是會作出一些改變。新年的時候,我們都會從新做人,新的一頁,會有很多大計,很多改變。那個時候就啟發信心。當時,我們作一些大計,通常對自己要作出的改變要有信心,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。這個心是一個開朗的心,是一個很有創作力的心,會作出一些改變的心。但是,要有這樣的心,我們需要相信,原來相信自己已可以做得到,我們相不相信自己呢?
很多時,又講番夫妻關係、婚姻,相信自己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可以一生一世跟隨,可以依靠的人、一起生活、信任的人。可能某一情況下,這個人的作為,驅使我們的信心減低,或者完全消失。當時我們回頭想想,嘩!其實,我們以前作出了這個選擇,可能是一個錯誤的選擇。我們開始對自己的決擇有猶豫,信不過自己,跟著下一次便很小心奕奕,去作下一個選擇;投資股市亦然。然後問,我信誰好呢?信自己的第六感?又好像不太可靠。我們對自己的信念開始慢慢地減低。很多人想找到心靈的道路(spiritual path),如基督教、天主教、道教、回教、佛教。我們可能對某個方向有一些感覺,但有點猶豫,於是 hold back… 去不盡,不能跳過,不能跨越這個峽峪,其實是信不過自己,覺得如果我信了這個方向,可能會變得 vulnerable… 很易受人欺騙。所以,我們始終有些保留,我們對任何東西不可以有完全信賴。
有一次我的師父,定海法師,在英國和鋪地氈的工人講解佛堂各處不同的擺設。在寶座上有上師的相片,工人便問:“那個是誰?那個是誰?我可不可以見這個人?我很想見到他。” 我的師父問:“你為何很想要見這個人?” 工人便說:“每一次你講及他時,你的眼裡有明亮的光發出來,閃閃的。我未曾見過有一個男人可以使另一個男人 [眾人大笑] 有這個感覺…”
定海法師便說:“在我們的生命裡面,有一些人是可以使我們信賴。例如:我們的家人、親人。這些人我們也許信賴很多,也只是99%。我們始終會有少許保留。” 定海法師望著他師父的相片便說:“他,我信 100%。” 跟著那個工人便目定口呆 [法師模仿了這個表情,眾笑]。
所以,信任這個東西,我們是可以感覺到的。定海法師把所有雞旦放在一個籃子上,我們或許會覺得很危險。但是… 為何很危險呢?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信心,所以才會這樣呢?有信心的人,我們可以說是完全受保護。當我們有信心,就算到死亡時,我們會驚慌嗎?如果我們有完全穩固的信心,那時,我們所擁有的,將比今生所擁有的更寶貴。佛陀說:“就算我們積聚了很多平凡的財富,到了死亡時,我們也帶不走。信心則可以帶走,是真正的寶藏、財富,能帶來以後無盡的善業、財富、功德。” 但阻止我們有信心,就是這個不信之心,是一個不打開的關閉之心。有人或許說: “?!那裡有來世今生??都看不見。” 又回到那個問題,是不是一定要看見才會相信呢?科學家也信看不見的東西。譬如科學家將所有物質分解,最細的東西是原子(atom)。他們相信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,一般人也這樣相信,但這個世界有沒有人見過原子?愛因斯坦雖然有原子理論,但他也沒有見過原子,也只是一個相信。
如果我們有一個不信之心,我們沒辦法有新的可能性出現。好像現在這個社會情況,經濟環境,很糟糕。沒有信心,我們沒有辦法改變。如果我們沒有信心,而執著一些不信之心,不給自己機會相信,我們將沒法開始修行(修改行為)的道路,只能作一些學術理解、討論、講佛偈,不懂練習,無法脫離執著。
信心,相反來說,可看到什麼?是完美。問題來喇,有什麼東西是完美呢?有沒有什麼東西是沒過失呢?另一問題:有沒有一些東西有真正的過失呢?一方面,我們會說沒有完美的東西。如果真是有佛,為何我們沒見過?佛陀是完滿正覺者(a man free from all faults)。要看到這樣純凈的東西,我們可以懷著一個猶豫的心或者去尋找錯誤心靈,看到佛陀嗎?就算佛陀呈現在我們眼前,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完美的人嗎?只要時間一久,我們便會找到一些錯誤。這些錯誤是從那裡來的呢?佛陀說:All faults are from a faulty mind. 但我們相信嗎?只要我們的心靈一日有錯誤,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都會有缺點。
我們再錯的,是認同這些缺點缺是真實存在,是這個人真實擁有,不關別人的事。因為這樣,我們便對一些人事物不可信任。很多人剛走在一起時,通常看不到任何錯誤,覺得都幾完美。就算知道他有些錯誤,都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思維它們,但思維他完美的東西。但當一起生活一段時間,我們會開始發掘出一些錯誤、過失。好像以前是看不見的,是現在才顯現出來的過失。最慘就是好像越來越多且很實質、實在,缺點和他脫離不了。接著,我們便對這人的觀念便越來越差了,不完美、關係越來越辛苦。
本來他就算有過失而我們還覺得完美時,是沒問題,可以得到很多東西,很正面。跟著,當我們發掘出他的過失的時候,開始有嗜好去捉他的過失時 [眾笑],我們便越來越辛苦了,開始沒辦法尊敬這個人。這個人也沒辦法啟發我們任何東西。其實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過失呢?他的過失是不是由晚年才開始發展呢?舊時年青時不是這樣的,他對我好好的 [眾笑],是現在才發展這些過失。有無可能會是這樣?這樣想是否實際?佛陀說:“別人的過失是由我們錯誤心的反射而來。” 我們可以從這方面想想。當我們的心是清淨時,充滿愛心時,就算我們看見別人的過失,也不易對我們構成傷害、憂愁,相反我們會實實在在地幫助他處理和克服這些過失。
所以,沒信心,將是停留,不動,不創造,不作出改變。有信心是會有創造力、創意,上進,會作出一些改變,在心靈道路上不斷進步;佛法就是創造的練習。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想一下信心這一個問題,它不只是宗教上的信仰問題。我們要有原則地建立信心。信心,是一個很穩固、平靜、清淨、清澈、實在、不衝動的東西。有信心才會看到完美的東西。
星期五, 3月 31, 2006
苦瓜的故事
回來以後,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,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,當作晚餐。晚餐的時候,師父吃了一口,然後語重心長地說:「奇怪呀!泡過這麼多聖水,進過這麼多聖殿,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。」弟子聽了,好幾位立刻開悟了。
這真是一個動人的教化,苦瓜的本質是苦的,不會因聖水聖殿而改變;人生是苦的,愛情是苦的,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,這一點即使是修行者也不可能改變,何況是凡夫俗子!
我們嘗過感情與生命的大苦的人,並不能告訴別人失戀是該歡喜的事,因為它就是那麼苦,這一個層次是永不會變的。可是不吃苦瓜的人,永遠不會知道苦瓜是苦的。
一般人只要有苦的準備,煮熟了這苦瓜,吃它的時候第一口苦,第二三口就不會那麼苦了!對待我們的生命與情愛也是這樣的,時時準備受苦,不是期待苦瓜變甜,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,才是有智慧的態度。
不是期待苦瓜變甜,而是去真實的體會和了解,苦瓜本來就苦瓜!是連根苦的!這是一個苦瓜的實相、真相,變甜只是我們虛幻的期待而已。唯有真正面對事物的真相,我們才能從中了脫。所有的事情唯有就當下去面對它、解決它,不期待未來,才能真正地解決和處理。
(本文轉載自互聯網)
星期四, 3月 30, 2006
有教無『累』?
筆者認為,『有教無類』不是虛無。正如《韋言仁語》所說,『有教無類』是指心態,不是教學方法。如果教學方法是『有教無類』,那跟留聲機、錄像機播放有啥分別?
天下父母,都是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。但現實就是現實,學習能力是有高低之別。雖然現行的教育制度不是最好,但至少把學生分級、分類,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,方便資源分配。 而《韋言仁語》提到的標籤效應,是父母與社會加諸子女的無奈,不一定是現實。
筆者曾見證過一個例子:一個曾經十科滿江紅、預科讀私校、高考兩科不及格,和英語運用獲不予置評的學生,可以在本地完成全日制大學和研究院課程,然後放洋留學,再完成另一個碩士歸來。由此可見,香港目前的中小學教育制度,不能令人才全面發展。 因此,多作交流和研究,取人之長,才是上策。
所謂行行出狀元,筆者認為教育,除了令學生得到技術知識之外,最重要還是培養他們的品德。德高望重的人,都不是從一級學校讀出來的。而是,透過學識、常識投射出來的。
要真正達到『有教無類』,筆者以為,首先是父母應該不要把孩子,硬性擠進第一類。這樣,施教的無類,被教的,才不會感累。
星期一, 3月 27, 2006
1+1=?
數學來說,該是 2。
然而...
- 1 公升 水 + 1 公升 乙醇 < 2 公升 溶液
- 1 摩爾 丁二烯 + 1 摩爾 乙烯 = 1 摩爾 環己烯
狄爾斯 [1] - 阿爾德 [2] 化學反應(Diels-Alder Reaction) - 1 個男人(老公)+ 1 個女人(老婆)≧ 2 個人
可見,1+1不一定等如2。皆因不同類別的東西,不能相加。化學反應,不單是數數。生物繁殖,婚姻關係和愛情,更不是加數那麼簡單。看來,最簡單和容易計算的1+1模式,就是數學。
當然,1+1或許有時只會是等如 1,但如果是:
- 1個凡夫 +1直修行 =1位菩薩
哪1+1=1,又有什麼問題呢?
註 1:奧托 · 保羅 · 狄爾斯(Otto Paul Hermann Diels)1876-1954 德國有機化學家
註 2:庫特 · 阿爾德(Kurt Alder)1902-1958 德國化學家
星期六, 3月 25, 2006
菌類? 類菌?
記得《韋言仁語》曾談過朱古力真菌 ,而筆者近來也看過一則新聞報導,關於購物車車柄的細菌。究竟,真菌,是菌類,還是類菌? 車柄的細菌,是菌類,還是類菌?可能《韋言仁語》能有很準確的答案。
該項調查在南韓進行,發現購物車車柄的含菌量,遠高於巴士扶手、廁所門柄和電梯按鈕。 他們的調查是以微生物密度指數 CFU 計算,CFU 為 Colony-Forming Unit 的縮寫,CFU/cbm 或 CFU/100mL 為總菌落數的一種表示法。
結果顯示:
- 購物車車柄含菌量達1100,高踞榜首
- 其次是網吧內的滑鼠,達690
- 第3位是巴士扶手,含菌量有380
- 洗手間的門柄是340
- 電梯按鈕是130
- 地鐵扶手是86
看了以後,筆者有以下的問題:什麼菌量數值是可接受水平呢?翻查網頁,才知道這是生物污染。生物污染可分四類:
- 霉菌(過敏性疾病的主因)
- 花粉
- 人體、動物、土壤和植物碎屑攜帶的細菌和病毒
- 塵?以及貓、狗和鳥類身上脫落的毛髮、皮屑
網頁還有一些有用的資料,值得參考:
- 國內調查指出,室內人群聚集 80 min,空氣中細菌總數為 4,300(撞擊法)和 44(沉降法)
- 前蘇聯對室內空氣中細菌衛生學的數據是:< 4,500(冬季),< 1,500(夏季)
- 日本《對菌落數和空氣清潔度的關係》的資料認為:30 以下為清潔空氣,75 以下為普通空氣
- 中國國標規定室內空氣:< 4,300(撞擊法)和 < 45(沉降法)
正如網頁所說:人這個高等生物,是一個重大的污染源。消費者權益組織指出,用肥皂洗手可殺滅大部分“病”菌。
那麼,“病”菌是細菌,還是真菌?“病”菌是菌類,還是類菌?筆者也真的被這個『類』搞到有點累。希望《韋言仁語》能把真菌、細菌、“病”菌分『類』。
後記:無論是菌類也好,類菌也好,此等生物污染可以消除。但最值得我們當心的,還有思想污染。
星期二, 3月 21, 2006
另類與例外
筆者對類,有這樣的理解。外形、性質或功能相同、相近或相似的東西,就可以歸納為同類。同類以外的,可以說是例外。例外就是常例以外的東西,英文是 exception(al)。筆者較喜歡 alternative 這個英文用詞來演繹同類以外的東西。
翻看辭典,才發現 alternative 把類(正確一點是“另類”)的概念演繹得很出色。
- Alternative society(由現存社會體制別立出來)反習俗、反文化價值而特立獨行的團體
- Alternative therapy 非傳統(不遵循主流醫學的)療法
- Alternative medicine 一種(其所使用的治療方法乃產生於現代西方醫學傳統之外的)醫藥
- Alternative weapon 其設計是為了控制對方,或使之失卻抵抗能力,但不含殺傷的武器
至於 alternative lifestyle,竟然是婉轉地指同性戀者 。而兼吃雞肉和魚肉的素食者,英文是 alternivore。筆者不知道,除了 onmivore,還有沒有一個類似 alternivore 的英文名稱給兼吃蔬菜的肉食者。但由此可以看到,vore 是一個設定或既定值,人類本來就是吃素。另類食者,就是 alternivore。(:P)
而 alternative rock,不是另類的石頭,而是另類搖滾樂 。筆者對音樂沒有研究,什麼搖滾樂、第46屆格萊美獎對我來說,更是對牛彈琴,一竅不通。有興趣另類搖滾樂的網友們,可到燙手專題熱榜尋找『走向極致的梵音』的另類搖滾 。
90年代音樂類型簡介指出,搖滾樂是一個年輕與叛逆的代名詞 ,20 世紀 90 年代初興起於美國的西雅圖,自 80 年代起,搖滾樂日趨商業化。而 Alternative 一詞,竟然是一個無實際意義的術語。
另類,筆者理解為非世俗準則的;非傳統的;非主流的東西,她雖然在搖滾樂裡沒有實際意義,但遠較“例外”來得好用和貼切。不信的話,可看看筆者引述的《另類財富》。
星期日, 3月 19, 2006
禪與 Abstract
抽象的英文是 Abstract;而 Abstract 的中文,除了是抽象概念,也可是抽象派藝術作品;摘要、梗概、概述;乃至化學的萃取物。
筆者沒有藝術細胞,也不喜歡計數,所以不懂得欣賞博物館裡,抽象派的藝術作品,也不明白抽象的數學概念。但筆者常喜歡把概念形象化、實質化、生活化。所以對化學情有獨鍾,皆因 Abstract 是有形的化學萃取物;寫論文時,更是版頭的摘要、概述。
佛教的禪,看似抽象,但卻是對人生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問題有的放矢,更可以說是一矢中的。禪宗很喜歡參話頭(例如:念佛者是誰?拖死屍的是誰?父母未生我時,誰是我?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等)。其實,用常理去思想或測度,皆不能悟出禪理。禪是活在當下,不作思索的體會與領悟。所以歷代的禪師,多是以當下來示現道風和禪機(例如:喝茶、吃飯、睡覺等),皆不須加以思索。禪,是以心傳心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。所謂一落言詮,便成戲論,就是這個意思。
與抽象的無厘頭相比,禪是不需要經過的精心計算,只須當下體會,便契禪機。禪,雖“看”似有點 abstract,但一定不是 nonsense。
星期四, 3月 16, 2006
『空』談
虛空與真空,是本性空。由於空,所以能藏『有』(如《韋言仁語》在《不存在的『空間』》提到虛空中的星系;真空中瞬間消失的虛粒子),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空中妙有。
修練般若智慧,就能觀『空』相 [2]。除了看到半杯水的空間和水氣之外,還可從杯子看到土壤、爐火、燃料、工場、工匠、交易、貿易等。所以,真正的空間,就如《韋言仁語》在《不存在的空間》一文所說,存在於我們的心靈裡。佛教所說的空,超越了語言、文字和概念。
數學概念的『空集』,可以是『空空如也的袋子』,但有多大呢?如果袋子大如虛空,哪袋子跟虛空有別嗎?可能《韋言仁語》能回答我的疑問。
依『空』法 [3] 而修行,就能減少我執。執著少了,痛苦亦少。所以,佛法不是為形而上學而存在,而是為了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本問題而流傳。
《韋言仁語》說的對,日常的『沒有』,跟佛學的『空』,是不同的概念,筆者在第一篇文章《緣起 - 0》已說過。至於道教的『無』,筆者沒有研究,還請《韋言仁語》多多說明,多多指教。但願數學家能把數字和符號概念化;把概念應用化。那1與0,就跟佛道的『空』談效用不遠矣。
註 1:【娑婆】 娑婆世界的簡稱,娑婆華譯為堪忍,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,故名堪忍世界,或簡稱忍土。
註 2:【空相】 諸法皆空的相狀。因緣生的一切法,無有自性,此即是空的相狀。
註 3:【空法】 觀我空、法空、有為 [4] 空、無為 [5] 空等,空理之法。
註 4:【有為】 有因緣造作之法。
註 5:【無為】 無因緣的造作,即真理的別名。
星期三, 3月 15, 2006
常
常,可以是持續、不斷的意思。
邏輯上有常理;科學上有常數。
行為上有常態;道理上有常情。
工作上有常務,職位上有常任。
展覽會有常設;習俗上有常規。
軍備上有常駐、常備;國務院有常委、常會。
這些都是俗家的常。
佛家的常,禪師是這樣說:從種子、泥土、水份、空氣和陽光,我們可以看到花,這是知識。如果我們能從花看到種子、水份、陽光、空氣和泥土,這是般若 [1] 智慧。藉著般若智慧,我們能看破人事物背後,恆常不實的形成條件 - 緣。以是之故:房子,是水泥鋼筋的組合,汽車是鐵皮加零件的運作。人,則是四大 [2] 所造,因緣和合而成。
科學的常,是邏輯知識道理上的認知(佛家稱之為析法空);佛學的常,是心性智慧層面上的超越與證悟體會(佛家稱之為體法空)。
以常的層次而論,科學的常:通常以結果解釋、推敲原因。佛學的常:超越了文字概念的境界(就如以手指月)。倘吾人能依手的方向去看月,就能見月。反之,執著手指,怎樣也看不到月。
註 1:【般若】 華譯為智慧,即通達真理的無上妙慧。
註 2:【四大】 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。地以堅硬為性,水以潮濕為性,火以溫暖為性,風以流動為性。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,都是由四大所造,如人體的毛髮爪牙,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;唾涕膿血,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;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;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。
星期三, 3月 08, 2006
黑白之間
人間有灰姑娘。
人的身體裡有灰白質 (大腦與脊髓的物質)。
動物界有灰鯨、灰馬、灰狗(一種身體細長、善跑的獵犬)。
物質有灰塵、灰燼。
經濟有灰色經濟 (不在官方統計數字中的商業活動)、灰市 (水貨市場)。
至於灰色地帶,就是介乎兩個對立面之間的範疇,它普遍存在於法律條文和合約條款。筆者記得朋友曾說過 :「再好的制度都有漏洞。」這個說法倒也對的,因為法律條文和合約條款都是人寫的嘛。 人不是全知全能,當然有漏洞喔。
問題就是,如果處於灰色地帶,該如何取捨呢?
佛謁有云:依法不依人。哪依什麼法呢?
筆者以為:可以依通用法、邏輯推理法、常理法、普通法、基本法,最好當然是依止佛法(五戒十善 [1]、六度萬行 [2])。
註 1:
【五戒】 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
不殺生是不殺傷生命;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物;不邪淫是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;不妄語是不說欺誑騙人的話;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。
【十善】 十種的善業,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
註 2:
【六度】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布施能度慳貪,持戒能度毀犯,忍辱能度瞋恚,精進能度懈怠,禪定能度散亂,般若能度愚癡。茲列表說明如下:
六
度
│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6 5 4 3 2 1
般 禪 精 忍 持 布
若 定 進 辱 戒 施
│ │ │ │ │ │
┌┴┐ ┌┴┐ ┌┴┐ ┌┴┐ ┌┴┐ ┌┴┐
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斷 無法生 饒攝律 無法財
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儀 畏施施
智智智 精進進 法 有法戒 施
智 進 忍 情戒
戒
└┬┘ └┬┘ └┬┘ └┬┘ └┬┘ └┬┘
│ │ │ │ │ │
度 度 度 度 度 度
愚 散 懈 瞋 毀 慳
癡 亂 怠 恚 犯 貪
【六度萬行】 略則六度,廣則萬行,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。
(註釋引用佛學辭典 )
星期二, 3月 07, 2006
星期一, 3月 06, 2006
空與白
其實,空跟白可以是兩樣不同的東西。
空,筆者在第一篇文章《緣起 -0》裡已談及。而《金剛經》,早在 2,500 多年前,紀錄了佛陀說空的妙法。
筆者以為,空,可以是空間、空缺、空閒、空白。
沒有空間,空氣和我們不能存在;沒有空缺,我們不會找到工作;沒有空閒,我們的心靈會感到窒息。至於空白,早給《韋言仁語》以《美麗的空白》填滿! (:P)
空,是中性,沒有好與不好。虛空能藏萬物,就如大海能納百川。這就是佛經所說的空中妙有。
至於白,是雪白、蛋白、米白?是,明白、清白、坦白?還是,陳白、辯白、搶白、蒼白、反白?
白,有白的美,所以有一白遮三醜之說。能和“白之戀人”白頭到老,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。白,也有白的不好。是故自古美人如名將,不許人間見白頭。白,可以如白開水般淡而無味;也可以是白牛奶那樣清香嫩滑。
白,一定是空(本質上沒有定性 - 不一定好,不一定不好)。
空,不一定是白。
至於空白是什麼?筆者就此留這空白,給看官們慢慢的去思索... (:P)
星期日, 3月 05, 2006
為何說常?
舉例說:一張桌子停放在一間房間裡,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,是一件不動的物件。但事實上,化學已經告訴我們,它是一件無常地活動的東西,因為沒有一粒原子乃至電子是在停止的狀態。
由此觀之,世事確是常變,變幻原是永恆。然而,筆者在《一切唯心造》一文已提到,凡夫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,遂產生四顛倒想 [1],把無常認作恆常,以苦為樂。佛陀慈悲,為眾生宣說涅槃四德 [2] - 常樂我淨,才是解脫之道。《韋言人語》在《為何是常?》一文提到的本相,就是事物的現象表相,當然要超越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至於俗家的常與佛家的常有何關係?佛學與科學之間有沒有鴻溝?這些問題,有待下回分解。
註 1:【四顛倒】 1.指凡夫的四倒,即一、常顛倒,無常認為有常;二、樂顛倒,以苦當作樂;三、淨顛倒,以不淨為淨;四、我顛倒,無我認為有我。2.指二乘的四倒,即一、無常顛倒,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;二、無樂顛倒,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;三、無我顛倒,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;四、無淨顛倒,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。
註 2:【四德】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,即常、樂、我、淨。常者,涅槃之體,恆常不變,沒有生滅;樂者,涅槃之體,永遠寂滅、安閒、受用、無絲毫的煩惱;我者,涅槃之體,得大自在,沒有絲毫的束縛;淨者,涅槃之體,解脫一切的垢染,非常清淨。
星期六, 3月 04, 2006
名可名
朋友曾問我為何把名字改了,其實也有因緣。
在我改第一個名字時,是以我腦海的第一個念頭來匆匆地命名。及後,我發現那個名字沒有什麼特別的代表性,而且也發現了我的點子也不是什麼偉論,所以決定把它改為一個比較貼切的名字。
《峰人風語》其實取才於瘋顛言論的意思。小弟姓馮(英文發音是 Fung),是故後來以 Fung 人所說的瘋語為命名基礎。念頭再一轉,站在一個小山峰上看風景,其實是很寫意。如果能有三五知己,在寫意的環境下風花雪月,談笑風生,實在美妙。能為峰上人,人生很不錯。當然,一山還有一山高(一峰還比一峰高),要為人上人,那就先得要吃苦中苦。
然而最重要的,還是君子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,言論隨風消逝,故名風語(實是瘋語)。
替自己該筆名,不太難。但替孩兒改名,實是頭痛,費煞思量,但願各位朋友能多多指教。
吾輩乃常人,不能用常名。此話何解?只因非常(非凡)的人(例如:佛陀),才能夠有資格擁有常名。所以,名可名非常名是對的(:P)。
星期五, 3月 03, 2006
為何是常?
有的人認為自然數是神的創作,其他都是人為 - "God made the natural numbers; all else is the work of man";沒錯,數學上的常數,邏輯上明白,但感性上是有點兒迷惑。
科學上的常數,並非經由邏輯計算,而是由測度而來。所以為何是常數,更加令人困擾!有一個很常見的『解釋』,就是
但這個解釋,有等於無!
峰人風語在《極限與常》中,提到佛教超越科學上的常。佛教往往說要超越本相,可昔我卻不明白俗世的常與佛家的常有何關係。
或者宗教與科學之間,必然存在的鴻溝。或者這只是我個人的問題...(一笑)
星期四, 3月 02, 2006
極限與常
以速度為例,100米短跑的極限是十秒多。
以數學為例,儲蓄一年後極限的本利和就是e=2.7182818... [1]。
以化學為例,物質的不可再分割的極限是原子。
以佛學為例,生命的極限是時間(生死)。
筆者以為,人生裡面的極限,跟“常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常,可以表示恆常;也可以表示常數。筆者對數學只懂皮毛,不及《韋言仁語》那般深入,卻又喜歡對事物的概念作出分析和研究。
近日有幸在化學書籍裡,看到有關自然對數(以e為基數),才知道對數是納皮爾在十七世紀發明的。由此可見,在幾百年以前,數學家就已知道,在一個設定的方程式下 [2],不斷地把計算的距離趨向極限,結果會是常數。至於化學,物質不可分割的極限,據說竟然是由一些胡思亂想的希臘哲學家,在耶穌還未誕生之前,從思維上最先「發現」了「原子」! 當然,人的思維廣闊無邊,可想的問題多如牛毛。而佛陀早已在 2,500 多年以前(即耶穌誕生 500多年之前)就以《箭喻經》 [3] 來回答《十四無記》[4] 那些形而上學的問題。我們可以提出的問題,就有如森林的樹葉那麼多;而我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,卻猶如手上的樹葉那麼少。
問題雖然多,可幸的是,自然常數把極限顯示出來,虛數把子虛烏有的概念栓住;原子把物質定性為恆常不可分割的部份;而佛法,就把人們追求第一因的無常生滅心念停止下來,從而悟出常的境界。 如此,數學可算出趨向極限是常;化學則指出極限所在是常;佛學卻道出超越極限的常。 而人類的進步,則有賴於挑戰這些極限,去尋求“真常”。
註 1:本金為1,年息為1,逐年計算;計算方法請參看《韋言仁語》的《最美麗的方程式》
註 2:請參看《韋言仁語》的《最美麗的方程式》
註 3:箭喻經的內容大致如是:有一個人被毒箭射中了,親朋好友要趕緊為他找醫生來治療,但他卻說,在還沒調查清楚射箭人的種族身分、姓名、高矮、膚色、住所,及所用的弓、弦、箭頭、箭身、尾羽的材質與製作方式之前,不准為他拔箭治療。這樣,這些問題還沒調查清楚前,這個人早就沒命了。
註 4: 十四無記:
(甲)有關世界和我的常與無常
1世界和我是永存不變(常)的﹖
2還是變化不停(無常)的﹖
3是永存不變﹐同時也是變化不停的﹖
4還是既不是永存不變﹐也不是變化不停的﹖
(乙)有關世界和我的有邊和無邊
5世界和我是有邊的﹖
6還是無邊的﹖
7是既有邊﹐同時也是無邊的﹖
8還是既是無邊﹐也不是無邊的﹖
(丙)有關死後的靈魂
9死後有靈魂﹖
10或死後沒有靈魂﹖
11死後既有靈魂也無靈魂﹖
12或既沒有靈魂﹐也不是沒有靈魂﹖
(丁)有關精神與肉體的異同
13一個人的靈魂與肉體是同一個﹖
14一個人的身體改變了﹐他的靈魂是否就不同﹖
「無記」是「不加以評論和判斷」的意思。也就是對某些問題,不作出正面的回答。
(以上十四無記,也可參見﹕大乘《印度佛教史論》楊白衣 ─(印度佛教史略〉第 348 頁 註七)
星期四, 2月 23, 2006
善行 - 他利與自利(暫別作)
善,其實可以分不同的層次。但想深一層,這樣的區分,沒有多大實際用途,只會流於瞎聊的境地。最重要的,還是要有一些簡單而實際的目標,才是達到行善的效果。
筆者不是什麼大善知識,不敢在此亂拋書包,但也可以說說我個人對善的理解。善,我個人認為,是一些利他的行為而又達到利他的目標。沒有條件的利他行為,是至善。把他利放在自利之前,是大善。把自利放在他利之前,是小善。
所以,《韋言仁語》說自利是善,也是對的。然而,惟覺老和尚在中台世界提到,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。除了修善以外,還強調心靈層次的提升。這念心便能經常保持清淨、不動,時時安住在覺性上,這就是佛法所說的解脫和超凡入聖。這樣才能超越輪迴,了生脫死。所以,輪迴不是為了保存小我而存在的。凡夫受業力牽引,投生凡間,不能自主;而菩薩是仗大願力,來凡間渡眾生,能自由出入輪迴,箇中分別在此。
佛教,就是佛陀的教育。所謂生死事大,了生死的修行和佛陀教育當然是最重要。中國人向來忌諱談死,次一層的教育當然是為善。中國歷幾千年以來,儒家思想,講的都是孔孟之道,可見人之初,性本善。
當然值得我們注意的,就是善的標準(如上文所說的:他利與自利)。這個標準只是用來量度自己,用善的標準去量度他人,只會圖添煩惱。所謂己達而達人,只有自己做到的,才能夠要求別人去做;自己做不到的,只能夠請求別人去做。這樣行事,便會天下太平、世界大同。
後記:筆者向來喜歡討論人生目標等大事,但近來俗務纏身,公務繁忙,家務繁鎖,且要準備迎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。所以至少在未來的歲月裡,文章的生產量將會大跌。如果每個月能有一、兩篇拙作,已是幸事。希望《韋言仁語》能多多生產,多多指教。能讀《韋言仁語》的文章,是一件樂事。
最美是誰?
筆者記得曾經上過一個短期的心理學課程,去了解男人和女人的心理分別,目的當然是為了追求美女的時候,更加得心應手... (:P)
課程範圍很廣,包括了什麼是愛情、是否有一見鍾情、兩性心理差別等。當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實驗:一隊研究人員,分別向200對單身男女發出邀請函,出席一個單身聚會。一次約會後,研究人員再向那400位男女發邀請函,發現只有大約一半的人出席。於是,他們對不出席的人進行研究,所得的回應是他們對聚會再沒有興趣等類似不同的“理由”。研究人員覺得他們沒有說出實話,但卻又沒有辦法令他們說出真話。於是,他們翻看照片,終於得到答案!
研究人員發現再次出席的人,他們在第一次約會時,走在一起的,都是美麗的伙伴。
可見,人真的都是那麼喜歡“膚淺”的美。因為事實上,美貌真的顯示在皮膚的表面。
當然,美貌的人又有美麗的心靈,就簡直是絕配。但世事很難有這麼完美,能找到一個有美麗心靈的人,已經很好。其實,人覺得最美的,還是自己。張大眼睛看看,不難發現很多已婚的男女,都有夫妻相,何解?人都是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!(:P)
星期三, 2月 22, 2006
一切唯心造
翻看佛學辭典,心是指無形的精神作用,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個識:
1. 眼識、2. 耳識、3. 鼻識、4. 舌識、5. 身識、6. 意識、7. 末那識、8. 阿賴耶識。
前六識,是人的明意識活動。第七識末那識 [1] ,是分別識,是區分好、壞、愛、惡的精神作用。第八識,就是心理學家所講的潛意識。佛教對人的心靈活動,解釋得非常清楚。心識,是由六根對六塵,而產生六識(以眼為例:就是眼球看到顏色、形狀等,所產生的心識,稱為眼識;其餘五根類同)。
六根對六塵生六識,心識則因無明而生(詳見十二因緣 [2])。由於無明,使第七識 - 末那識起分別,所以凡人見好的東西,就生歡喜心,見不好的事物,就生厭惡心,又種下無明在第八識 - 阿賴耶識。人生就不斷的被好的東西牽引,被不好的東西驅逐,形成輪迴。
至於《韋言人語》在《情由心生?心隨情動!》所說的心,是有形相的肉體。
所以,情由心生,是無形的精神、心理作用;心隨情動,是有形的肉體,對應情緒而生的生理反應!
其實,我們所追求或逃避的,一切都是吾人的心靈投射。好,不一定是最好;壞,也不一定是最壞。所謂好中有壞,壞中有好,全看我們的心念怎轉。凡人心隨境轉,智人境隨心轉。
註 1【末那識】 八識中之第七識;華譯思量,又譯作意,它恆常在審察,恆常在思量,在審察思量中,念念不忘第八阿賴耶識為我,因為有四個根本煩惱(我癡、我見、我愛、我慢)跟著它,故我執的成見很深,許多煩惱便是這末那識的執著而生起的。
註 2【十二因緣】 又名十二有支,或十二緣起,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。 十二因緣是:
- 無明(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)、
- 行(造作諸業)、
- 識(業識投胎)、
- 名色(但有胎形六根未具)、
- 六入(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)、
- 觸(出胎與外境接觸)、
- 受(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)、
- 愛(對境生愛欲)、
- 取(追求造作)、
- 有(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)、
- 生(再受未來五蘊身)、
- 老死(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)。
以上十二支,包括三世起惑、造業、受生等一切因果,周而復始,至於無窮。茲列表說明如下:
┌1 無明 (貪瞋痴等煩惱)─────(惑)
┌過去二因─┤
│ └2 行 (造作諸業)───────(業)
│ ┌3 識 (業識投胎)───────(苦)
│ │4 名色 (但有胎形六根未具)───(苦)
│現在五果─┤5 六入 (長成眼等六根人形)───(苦)
十二因緣 │ │6 觸 (出胎與外境接觸)────(苦)
與 ─┤ └7 受 (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)─(苦)
三世因果 │ ┌8 愛 (對境生愛欲)──────(惑)
│現在三因─┤9 取 (追求造作)───────(惑)
│ └10 有 (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)──(業)
└未來二果─┌11 生 (再受未來五蘊身)────(苦)
└12 老死 (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)──(苦)
星期二, 2月 21, 2006
求人不如求己
觀音,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,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﹝1﹞之一。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﹝2﹞ 為願,六根﹝3﹞圓通無礙,故能以眼代耳,觀察世人痛苦的聲音或稱念他的名號而去垂救。觀世音,又名觀自在﹝4﹞,意指能以智慧,自在無礙地去度眾生。所以,觀世音菩薩代表了慈悲和智慧,能夠悲智雙運,以正慧觀察事理地去度眾生。 吾人修行﹝5﹞,如果偏重慈悲,會變得盲目感性;如果偏重智慧,會變得冷酷無情。
友人提問,觀音像究竟:是道教耶?是佛教耶?都不重要。最重要的,是我們修行要學觀世音菩薩那樣,能夠悲智雙運地處理人生的挑戰。
至於觀音像是否旅遊業的搖錢樹?也許是,也不盡然。因為,凡人一般都不會只為看觀音像而到澳門,對嗎?再者,見道聖人所得到的七聖財﹝6﹞,又怎能跟凡間的身外之財相提並論呢?
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:修行人手持念珠念觀音菩薩,哪麼,觀音菩薩手持念珠又念誰呢?
註1【四大菩薩】 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地藏。
註2【悲】 同情救拔他人痛苦的心。 【慈】 願給一切眾生安樂的心,也就是仁愛心的無限擴大。
註3【六根】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眼是視根,耳是聽根,鼻是嗅根,舌是味根,身是觸根,意是念慮之根。根者能生之義,如草木有根,能生枝幹,識依根而生,有六根則能生六識,亦復如是。其中何根生何識,各有其界限,不相混,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,並不能生耳鼻等識,餘可類推。
註4【觀自在】 1.觀音菩薩的別名,因觀音菩薩無論是自利或利人,都能得到大自在。2.觀一切法很自在的意思。
註5【修行】 1. 修改錯誤行為的簡稱;2. 依佛法的路線去行持實踐。
註6【七聖財】 七種已經見道的聖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財。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,寶積經說:「云何聖財?謂信、戒、聞、慚、愧、捨、慧。如是等德法,是謂七聖財。彼諸眾生不護此故,名極貧窮。」法句經說:「信財戒財,慚愧亦財,聞財施財,慧為七財。」報恩經說:「七聖財為信、精進、戒、慚愧、聞捨、忍辱、定慧。」
(註釋引用佛學辭典 )
星期日, 2月 19, 2006
一個生命的開始
結婚以後,偶爾也期待著另一個生命的誕生。還記得有次在藥店買驗孕棒回來,老婆更跟我開玩笑的說:『如果貨不對辦(棒棒不呈陽性結果),有沒有得退貨呢?』。回想起來,還覺得好笑。然而, 經過多次的貨不對辦,我對新生命的期待亦相對地減低,只因有亦是緣,無亦是緣,所以一切隨緣好了。
直到有一晚... 我的妻子跟我說,她明天一大清早又會再進行測試,她問我要不要知結果。我說,中獎的話,才告訴我。不然,一大清早不要打擾我的好夢。 可幸,藥店的棒棒今一次的顯示,跟盒子上的中獎情況吻合。那代表什麼呢?當然是新生命的開始啦!
由那一刻開始,我的生命,也跟著是另一個新開始。我的自由度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。家裡事無大小,都開始由我包辦。現在每星期吸一次塵、拖一次地更是體力透支。展望未來廿多週的歲月裡,當然是希望能夠順利過度,做好準備,迎接這份天賜禮物。
生命,是經過多次失敗,才會成功,的確來之不易,一切都不是必然的。一切事物,從佛教的角度看,是要眾緣和合,才會成就、誕生的。
星期五, 2月 17, 2006
五隨
中秋,師父買了一包草籽,叫小和尚去播種。 秋風起,草籽邊撒、邊飄。「不好了!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。」小和尚喊。「沒關係,吹走的多半是空的,撒下去也發不了芽。」師父說:「隨性!」
撒完種子,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。「要命了!種子都被鳥吃了!」小和尚急得跳腳。「沒關係!種子多,吃不完!」師父說:「隨遇!」
半夜一陣驟雨,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:「師父!這下真完了!好多草籽被雨沖走了!」「沖到哪兒,就在哪兒發!」師父說:「隨緣!」
一個星期過去。原本光禿的地面,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。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,也泛出了綠意。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。師父點頭:「隨喜!」
隨不是跟隨,是順其自然,不怨懟、不躁進、不過度、不強求。
隨不是隨便,是把握機緣,不悲觀、不刻板、不慌亂、不忘形。
五隨總括就是珍惜一切,輕鬆隨性過生活吧。
心的秘密
近日,偶然在褲袋裡發現,我還在用?一個心型的鎖匙扣。還記得這就是當年和妻子在西貢拍拖時,在藝墟買的一對鎖匙扣的其中一個。又有一次,在商場閒逛時,她看中了精品店櫥窗裡的一個杯子。我暗地把它買回家,放在一個不顯眼的地方。妻子發現它時,如獲珍寶,對我情深幾吻,當然不在話下。但老實說,當時我真的不明白,那個杯子有什麼特別的地方... (:P)
後來,妻子告訴我,大部分的女人都喜歡心形和紅色的東西,而那個杯子的手把,正是心型的!那我現在明白我媽媽和妻子,為何都那麼喜歡士多啤梨,皆因它都是紅色的心型!
其實,情人節送什麼,並不重要。最重要的,還是要有心... 只要花點心思,捕捉對方的心意,必定可以選到合心水的東西。
古語有云:智人用心若鏡。
所以,凡事用心,定會稱心。
星期三, 2月 15, 2006
世事洞明皆學問
的確,朱古力可以是一門很深的學問。由種可可樹,到可可豆發酵,從生物學、農業學以至生化科,牽涉的範疇以及領域,可想而知。
朱古力的種類,多不勝數。顏色由白到黑,味道由甜到苦,形狀各式其式,任君選擇。我對朱古力見識不多,只喜歡吃牛奶朱古力、巴西果仁朱古力、金莎、以及瑞士三角朱古力。還記得歐洲一行,在瑞士鐵力士雪山山腳下的一間超級市場裡,見過一條很長(該有三尺長)的瑞士三角朱古力。後來到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,才知道那裡的賭神朱古力是很聞名的。
至於朱古力的中文命名,更該是和語言學拉上關係。朱古力,是廣州話,英文是 Chocolate,普通話是巧克力(Qiao ke li),發音跟 Cho co late 相近。所以,她有不同的中文名。
其實,除了朱古力,還有很多東西的命名是廣普對譯而生出不同的名字。例如:沙律(沙拉)、多士(吐司)、咪高風(麥克風)、菲林(膠卷)、卡通(動畫)、巴士(公共汽車)、的士(計程車)等。
正所謂:名可名,非常名。 沒有嚐過 Chocolate 的話,朱古力跟巧克力,一樣是沒有味道的喔!
星期三, 2月 08, 2006
1與2
一尾魚和一隻雞,是不同的生物,也同樣是生物。
一個人和一粒塵,是不同的東西,也同樣是由原子組成。
事相層面地看,他們是不同。理相層面地看,他們是相同。
三天前的我與三天後的我,既是不同的我,怎會是同一個我?
三天前的《禪語睿智》與三天後的《禪語睿智》,三天後的 blog 是不同三天前的 blog,但又不離三天前的 blog。
英文有句雋語:No one could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 twice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
河流,是不斷流動,所以沒有一刻是一模一樣的。三歲時看的河流,跟八十歲時看的河流,已是不同的河流,但卻又不是另一條河流。
一根燃燒的蠟蠋,初燃時到後燃時是同一根蠟蠋還是不同的蠟蠋?
三歲的小孩活到八十歲時成了老翁,他們是同一個人,還是不同的人?
1和2是不同,但沒有1就沒有2。
星期二, 2月 07, 2006
Degree of Freedom
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自由度。就拿人生為例,一個男人,結婚前跟結婚後的自由度,可以是完全不一樣。
如果用數學程式來形容,我想該是這樣:
結婚前的自由度 = n!/(n-1)
我不懂數學,不知這樣寫對不對。但我想,結婚前如果 n =1,他就有無限的時間和空間,假日去打球、到戶外拍照;閒時在網上寫作、到海灘寫生、游泳、曬曬太陽、聽聽海浪聲...
結婚後,他可能要拖地、洗衫、執屋... 所以,結婚後的自由度 = 1/結婚前的自由度
所以,結婚後的自由度 = (n-1)/n!
註:當然,凡事有捨有取,有失有得,有義務就有有權利。失去一小部份的自由度,而得一個愛人,很化算喔!
六合彩 - 擇偶妙論
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玩意,四十九個號碼,如果你買中了其中六個,那你便會成為頭獎的得主。看似很簡單,但其實中獎的機會低得很。因為六合彩的中獎組合,共有13,983,116個,我就試過,半個字也中不到。
如果將六合彩變成「理想情人組合遊戲」,四十九個號碼變成四十九種擇偶條件,而每人可以組合六款作為自己的理想對象,再跟自己的情人比較一下,符合了一個條件,我們應該慶幸;符合了三個條件,我們應該酬謝神恩;全中了,那是個奇蹟!
人海中,當然不止有13,983,116個組合。能夠遇到一個十全十美、稱心滿意的人,固然是一件人間美事。但遇到一個只是稍有不足的,亦屬難得。好好欣賞自己身邊的那個人,因為你們能夠相遇相戀,已經很不平凡。
其實人的性格又何止有四十九種,一個人的性格可能比一組六個字的六合彩還要複雜,要找到一個真真正正符合自己要求的理想情人,可不是一件易事。
就算給你找到了,你亦未必是他心目中的理想。當然,你有權利不斷尋覓那個理想中的情人,但不知滿足、不懂欣賞自己身邊的,將永遠沉淪在尋尋覓覓之中。
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:理想對象的條件,有些人會不停的改變,有些人則一直堅持同樣的條件。就像買六合彩一樣,有人每次都買不同數字,有人就長買相同的。
如果你真的能夠六個字全中,我極度強烈建議你不妨在街上大叫一聲:天呀!我中獎了!!!
一個人中六合彩己經是那麼難了... 何況是兩個人同時中同一注六合彩?
註:此篇文章轉載自一篇電子郵件
女人甲與男人乙
女人甲喜歡男人乙甚於她丈夫,道德精神上,是為不貞。
男人乙亦喜歡女人乙甚於他妻子,道德精神上,是為不忠。
精神上不貞不忠,當然容易發生婚姻問題!
肉體不貞不忠,根本就是婚姻問題!
所以,不貞不忠,就是問題!
當然,婚前有沒有揀錯,是很重要,但不是最錯。最錯,就是把對的看成錯!
將毛孔放到顯微鏡上看,毛孔和月球的火山口無別。站在地球賞月,月亮看上去就像一面發光的鏡。所以,凡事要站遠一點看,要看得廣,看得闊,看得開。
誰能保證人的喜好不會隨年月而變,婚後變心?!
經營婚姻就像經營生意一樣,所謂創業難,守業更難。
正如《韋言仁語》說,預防勝於治療。要長相廝守,維繫一段美好的婚姻關係,就要多想對方的優點,少想對方的缺點,不要把對(方)的看成錯,體諒對方,為對方設想,尊重對方,多唱情歌,多寫情詩,多搞點新意思,調劑一下生活。
再說那女人甲與男人乙,如果女人甲喜歡她丈夫甚於男人乙;男人乙亦喜歡他妻子甚於女人乙,那就兩相無事,天下太平。所以,凡事多想,變成多事。
正如《聖嚴法師》所說:想要的很多,需要的不多;需要的該要,想要的不重要。
星期五, 2月 03, 2006
《另類財富》- 一念三千
神父覺得自討沒趣,搖頭嘆息走到下一個工人身邊,提出相同的問題。這回輪到工匠嘆氣說:「唉,工作內容實在枯燥乏味,還不就是混口飯吃。不過好歹足夠養家活口,反正生活就是這麼回事--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。」
兩名工人的答案讓神父好生失望,打算轉身離去。忽然瞧見附近一名工匠,神情專注、面帶微笑的敲敲打打。神父好奇地走過去,問起對方:「先生,什麼事讓你這麼高興啊?」第三名工匠放下手中工具,擦拭額頭的汗水,眼神閃耀興奮的光芒說著:「想到我經手的一柱一石,將來會蓋成一座雄偉的大教堂,讓虔誠的信眾在此朝聖、膜拜,不由得更加勤奮賣力。」同樣的工作內涵,有人彷如身處煉獄,卻也有的人樂在其中;差別在於彼此對待工作的心態不同。
擴大來看,一天廿四小時,有些人整日繃著臉,好像全世界都虧欠他似的;自己痛苦,旁人也跟著陰霾。相反的,隨時隨地自生活點滴中找出意義、樂趣的人,誠是「春暖山花處處開」,天天都是開心日。這種人散發愉悅的磁場,任誰都喜歡與之接近。
佛家云:「一念三千」,快樂、痛苦發自內心;天堂、地獄不出毫端。所謂六道輪迴,追其源頭正是起心動念的積累。現實中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教堂等待建構;是敲打石磚的無奈,還是充滿熱情的期待,全在乎你的心態。(若愚)http://www.wfdn.com.tw/9204/030415/news/041505-1.htm
萬法歸1,1歸何處?
《韋言仁語》說 “1”,很有見地!
我對佛道略懂皮毛,沒什麼見地,但也可以簡單的說一說。
1,從體積空間上來看,可以很小(例如:一微塵);也可以很大(例如:一切 - 虛空)。從時間性來講,也可以很小(例如:一念 [1] 乃至一剎那)或很大(例如:一大阿僧衹劫 [2])。
天台宗亦有云:一念三千 [3]。禪宗亦有參話頭:萬法歸1,1歸何處?
所以,天上凡間的1,都是1。從宗教來說,1,可大可小。當然,對1認識不足,貿貿然引申到所有的1,結果可以是差之毫厘,謬之千里!
註1:1 念 = 90 剎那(1剎那 ~ 0.018 sec)
註2:劫 是梵文劫簸(kalpa)的音譯,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。
佛經中所說的劫,分為三等:(一)小劫: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,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,每一百年減短一歲,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,稱為減劫;再從十歲,每一百年增加一歲,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,稱為增劫。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,總稱為一小劫。(二)中劫:經過二十個小劫,稱為一個中劫。因為,據佛典中說,我們所處的地球,共分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的四大階段(三)大劫:經過成、住、壞、空的四個中劫,便是一個大劫。http://www.ddmbavt.org/reading.php?report=13
一小劫:(84000-10)*100*2=1679萬8000年
一中劫:(84000-10)*100*2*20=3億3596萬年
一大劫:(84000-10)*100*2*20*4=13億4384萬年http://fawang.hihosting.hinet.net/download/ebook/ebook054-all.htm
阿僧衹 - 印度語,華譯無央數,是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的意思。
註3:一念三千 - "一念" 指 "一心"﹐即心念活動的一剎那間。"三千"﹐是世間和出世間一切人、物差別的總稱。http://wordpedia.pidc.org.tw/Content.asp?ID=57927
十界: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修羅、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等十種類的生命境界。前六者都在迷妄中﹐叫"六凡"﹔後四者都是覺悟的境界﹐叫 "四聖"。http://www.infosoka.net/study/part_5_07.html
一念:凡夫之一念,即具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、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等十法界(其餘九界亦同)。http://www.awker.com/hongshi/mag/68/68-5.htm#_ftn4
十如是:
即“如是性”(本性)、“如是相”(現象)、“如是體”(實體)、“如是力”(功能)、“如是作”(活動)、“如是因”(主要條件)、“如是緣”(輔助條件)、“如是果”(直接的果)、“如是報”(間接的果)、“如是本末究竟”。http://wordpedia.pidc.org.tw/Content.asp?ID=57927
是指在十界的任何一界,在瞬間的生命中具備著十種共通的構造,如是相(外表表現出來的形態)、如是性(性質、性分)、如是體(本體、根本的主體)、如是力(內在的力量)、如是作(將內在的力量表現出來的作用)、如是因(造成果的直接原因)、如是緣(有助原因造成結果的助緣)、如是果(由於因和緣而造成的內面結果),如是報(果的具體表現)、如是本末究竟等(以開始的相為本,以終結的報為末,本末究竟是相等的)。http://www.infosoka.net/study/part_5_07.html
三世間:是從三種角度去看十界的差別,這就是五陰世間、眾生世間、國土世間。
五陰是構成眾生的五種要素。色陰(身體的物質面)、受陰(通過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物的內心感受的作用)、想陰(知覺感受的事物而在心中想像的作用)、行陰(基於想陰而生的意思等內心的作用)、識陰(認識作用,引起受、想、行作用的根本意識)。這五陰的作用會因十界不同而有異,故稱五陰世間。
眾生世間是指由五陰形成的眾生生命有十界的差別。國土世間是指十界眾生所住國土(環境世界)有差別。http://www.infosoka.net/study/part_5_07.html
10種生命境界 x 一念(10法界) x 10如是 x 3種世間 = 3,000
星期四, 2月 02, 2006
萬法歸1
物理學家追求的1,是萬有理論 Theory Of Everything (TOE) 是指能統一兩個相互矛盾的理論:宏觀的相對論,及微觀的量子理論。至於為何會存在這?1,以乎是有點宗?般的信念。
生物學家以乎沒有心中的1,但進化論某程度擔當了1的角色,皆因它可以解釋生物變化程序。
進化論亦逐漸沁入經濟學及社會學中,因為市場及社會可與大自然生態圈作類比。但這樣要非常小心:十九世紀時,不成熟的進化論成為『達爾文社會論』,是當年種族主義及帝國主義的理論基礎!
我國有所謂『格物明德』,希望由對事物的認識提升自我的品格,這是基於萬法歸1的一種信念。但若然對甲事物的1認識不足,貿貿然引申成乙事物的1,結果可以是大不妙的!
緣起 - 0
0,可以從數學理解(零);可以從英文來講(O);可以在中文使用(。);也可以是化學元素(Oxygen)。
人的一生,由0開始,最終也歸於0。所以,0可以是一個開始,也可以是代表一個終結。一個圓形的跑道,起點可以是終點,終點也就是起點。一件事情的終結,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始。所以開始和終結是相對的。
0,可以代表無(例如:化整為零),也可以代表有(例如:零存整付)。0,有時可以是可有可無(例如:把它放在數字前面或小數點後面),有時卻是舉足輕重(例如:把它放在任何數字的後面,後面的後面,後面的後後面...)。
0,可以代表空。空,不是空空如也、什麼都沒有,而是空間,是什麼都可以有。『道』等同『空』,所以,『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』。